
粗笔大写意画不要忽略了形似,精雕细刻的工笔之作不要失去了神似。这是多少人的实践换来的教训,要记住。曾见某人之作,所画之物谁也看不出是个什么东西,须观者自己去猜。我还是赞成那句老话,叫“以形写神”。
不求形似,是不要刻意地专门追求表面的酷似,不把“形似”看成最高目标,因为精力倾注于形状酷似,谨小慎微,笔墨刻板,哪有神韵可言?假如越像越好,则不如学照相。然而,“越不像越好”更是欺世之谈。东坡画竹自言不求形似,但他实际所画竹子,毕竟像竹子而不像芦苇;徐悲鸿画马力主神似,然所画之马毕竟似马而不是牛;齐白石的“虾”,虽也不过数点墨迹,但谁看了都说是虾,是活虾,而不是蛤蟆。一团墨迹,什么都不像,“神似”之“似”,不知似什么?


与其弄巧成拙,则不如守拙,则不如藏拙。不要去画那些不了解、不熟悉的东西;不能一专多能,不能面面精通,不如干脆专一而精、发展一技之长。所谓功夫深浅,一般人只知道从笔墨上去看;而实际上,画家的基本功不仅是笔墨功夫要精,还要包括手、眼、脑的训练;除此之外,文学涵养、古典诗词、人生的磨炼、广博的见识都直接影响艺术的提高和发展。另外社会交往也要有。这对于扩大视野、陶冶情怀都是很有帮助的。继承文人画遗产,首先要提高文化修养。除能画之外,还要能诗文,能治印,又要能写一手好字,这是十分难能的。惟其难能,方见可贵。现有不少从事中国画的人,缺乏这些修养;有的虽也诗书画印齐备,诗文多为抄袭他人;其余或书法不精,或不会治印,也有的题款位置不当,反倒破坏了画面。
中国画使用的宣纸,对水墨极为敏感。因此,在宣纸上最容易记录下你运笔时的节奏感。又因为中国书画使用的毛笔,笔头柔软毛多,能饱含水墨,笔尖稍微一动,线条就有变化,甚至心跳、呼吸,以及那些极细微、不易被人察觉的感情变化都能从笔锋的提按转折表现出来。故有人平时可以画得好些,在大庭广众之下,当众挥毫,心里一慌便乱,一乱便紧张,反倒画不好。气势要贯通,笔笔要相联。笔势连接有两种,一是意到笔到,以实线相接,这叫“实连”,二是意到笔不到,形未存而神存,这叫“虚连”。空白也是画,有时画面上某一部分什么都没有,但仍然使人感觉有东西。比如我画《柳塘清趣图》,柳梢下面只画了几条小鱼,没画水,人家看了,就知道下面是水。
近山有皴,远山无皴,云遮雾绕,互相映衬,水有源头,路有来去,野桥孤舟,鸟飞寒林,此山水真趣之所在也。没有固定不变的画法,十八般兵器还要灵活运用,何况是作画?可以学习前人经验,然最终还靠自己多练习、多思考、多总结教训。总之,只要得心应手,灵活自然、有笔有墨,有意境就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