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作品,回到艺术的本身,是当代书法评论的一个基点,也是一种呼唤。
特别是面对经典,我们不是对经典有太多的理解,而是理解得太少,其实我们需要更多理解经典的视点,积累更多的经典意义。
一切存在的经典文本,有两种意义的指向:一是历史已累积而成的意义,已经形成了我们共同的审美与精神结构;另一种迄今未发觉的意义,经典会随着时代不断发展,意义也会不断生成。
一个时代有没有可能形成新的经典意义,就要看有没有新的察看经典的视角与思想,当新的视角让经典释放出新的意义时并会产生新的后续影响。
我一直觉得没有新视野的经典,没有新见解的经典是呆板的传统,呆板的经典。任何一个观点的出现与其说是保证了认知的客观性,不如说最大限度提供了主体认知的可能性,实际也满足了新时代书法评论家个体重建传统与经典对话的主体能动性。
摘自《回望经典》(董水荣老师著)
【众书家导读】
✎当代书法评论看似热闹,但真正有内质、有深度的作品个案分析还较鲜见。
这里面实则缺少两个方面的评论素养,一是有深度的经典艺术本体的分析,失此经典分析,当代作品的艺术分析会找不到审美基质的依据。另一方面缺少当代开放的艺术视野,对真正有品质的创新作品,没有心力与能力肯定。若这两个基点得不到深入改观,当代书法批评很难上升到富有学理性艺术评析。
董水荣是继朱以撒、马啸等中年书评家后岀现的一个名不经传的青年书法批评家。
近年来,他每年发表近三十来篇具有高水准的系列经典评论文章,引起我的关注,他改变了我对当代书法批评的期望,我觉得他敏锐的书法洞察能力和深刻的审美辨识能力,将会成为当代书法评论界的一匹黑马。
董水荣的《回望经典》不同于技术与形式的简单描写,而是从传统美学的深层内涵上理解,从撞击心灵的艺术内质开始追逐经典书法的表现力。一层一层向深度上剖析,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和吸引力。时出新意,看完此书你会觉得经典可以在不同的时代释放不同的意义。这跟以往的书法作品分析不同,我认为不仅有较强的学理性,更重要的是给书法家的创作带来非常多的启示。
——白砥: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董水荣著《回望经典一一经典书法二十四品》以个人的眼界选择了二十四位书法家的作品作为研究对象,从审美格调、艺术特征、表现情怀、具体手法等方面入手,通过细致分析、梳理、对比,寻找其独立之美感与与众不同的差异成因。
此书追溯经典文本,放置于当时的文化背景下阐释,又以今人的审美眼光,表达对于经典的时下认识,古今交融,探微索隐,时出新意。可通过阅读此书更为贴近经典,感受经典之作超越时空的美感。
——朱以撒:福建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会副主
✎学习书法需要技法的训练,而在技法训练的同时,更应该有理论的滋养,特别是对那些经历史选择后流传千古的经典作品的评析解读。
《回望经典——经典书法二十四品》就是可以让你一册在手,既可以了解经典作品的技法、特点,又可以了解经典作品的艺术流变、审美特征。
作者董水荣是书法理论家,他同时也是书法创作的实践者,他在理论与创作的两条河里相互交融、相互滋养、共同进步。
在阅读《回望经典》时,我不仅读出董水荣对经典作品与众不同的独具时代特征评析视角,以及他那独特的理性思考与感性体验,更是读出了董水荣对传统经典作品的敬畏、情怀,以及他面对经典,甘于寂寞的内心坚守。
——程伟, 宜兴日报社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无锡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感受经典之作超越时空的美感
《回望经典》(上下) 墨池有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