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在中国,热衷于字画收藏的人数实在是数不胜数,大到政府要员,小到平民百姓,每个人干一件事都有一定的目的,当然收藏也不例外,为名为利也是情有可原。说起书画收藏,在我国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现在收藏在故宫博物馆的王羲之《兰亭序》等,绝对是无价之宝!还有唐代吴道子的《步辇图》等,现在属于有市无价。不过最疯狂的是近代及现代书画家,像齐白石,张大千,徐悲鸿等著名书画家的作品在收藏市场上已经达到升值潜力的顶峰,盛世的书画古董,乱世的黄金!这句话流传了近千年,现在证明确实没有错,拍卖市场的热情和藏家们的疯狂实在是印证了这一点。


收藏家的出现,最早可追溯到东晋时期,王、谢是当时望族,也是收藏巨富。唐朝张彦远一门,从高祖起就从事收藏,历经五代,所以,他能写出巨著《历代名画记》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宋元时,私人收藏已蔚然成风。
至于明清时期,无论参与收藏的人数、收藏品的质量、还是关于书画收藏的著录、笔记都足以令人惊叹了。作为收藏品,它自有物质、精神两方面的意义。一方面,它是承载历史、文化、艺术信息的商品,其价值具有不稳定性,随着时代风尚、审美趣味的变化而变化。而整体上呈上升趋势。以书画为例,齐白石的同一幅画,在70年代值2元,可达到200万元。至于古代的书画,经年累月,其涨幅就更大了。
在现代社会,从事收藏已成为人们重要的投资手段。相对较低的投入、和相对较高的产出,低风险、高效益的文物收藏已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青睐。在经济日渐繁荣的今天,收藏已不再成为文人雅士的专利,而逐渐成为人们经济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历史上靠收藏而成为巨富的人,实在是数不胜数。明代中叶,因为江南经济的发达,涌现了一大批书画鉴藏家,如文徵明父子、项元汴家族,王世贞兄弟以及董其昌等等。这些收藏家同时又是著名的书画家,他们的收藏一方面推动着当时书画市场的繁荣,同时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所以说,说收藏它要求收藏者具备理性的经济头脑的同时,还要有很好的艺术的修养。收藏者在收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自己培养成理性和感性结合得相当和谐的现代人。说收藏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是有道理的,一幅幅赏心悦目的花鸟诗画,翰墨瑰宝此外,带给人也是无尽慰藉,不管为名也好,为力也好,既然爱它,就一直继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