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快雪时晴帖》之“佳想安善”

2“佳”:在王羲之唐摹传本墨迹中,《快雪时晴帖》是少数最能显现持守中锋、少显锋芒的作品,该帖与右军其他传本墨迹风格有所差异,或为摹手不甚高明之故。此帖笔画粗细均匀,尖锋、切锋直入少,有人认为其线质沉实,精神内敛。“佳”字行笔始终藏裹锋毫,字形端正,平淡冲和,中锋裹毫的动作及笔画间的连属并无做作,一任自然。

3“想”:王羲之用笔精华之一是笔毫锋面的转换与丰富变化,“快雪”帖却有些另类,或认为可呼应其早年的《姨母帖》,两者内存汉魏笔法及气象,如雄强、浓郁、古质(《姨母帖》更可当之,若指快雪帖则言过其实)。“想”字之“木”略有正侧锋转换,“木”重粗,“目”、“心”较为轻细、疏朗;整个字重心点似在左上部,“心”底位置侧于右部,令整个字有斜攲之态,但该字与上一字协调后回归平稳妥帖,借该字也可以体会右军“似斜反正”的结体、行款奥秘。

4“安”:该字以较轻细流畅的笔触写出,笔画轻盈,劲力内蕴;其结体简练、用笔轻快,与前面字组(笔触较持重厚实)、后面多笔画的“善”构成对比;“安”下部“女”之横画末端回挑,与下一字首画呼应。单把“安”字撷出看,似不尽完美,但它在全篇中则显得颇有意义,这就是局部“不完整”、“不谐和”(笔画、单字等)与整体协调统一的细节与谋篇的关系。

5“善”:该字一笔连属而成,该帖中还有两处“顿首”也是一笔书就,大王与小王的“一笔书”有所不同,前者谨守规矩,法度俨然,后者则有更多的发挥和变化,大王更具初学示范意义。右军具有典范意义的提顿笔在“善”字中隐而不显,线质变化暗藏于行笔间。该字中部“王”的连笔摹本不甚清晰(快雪帖整篇笔触边缘皆不明晰),临写时可按常规写法补之。“善”字态似左倾,下部“口”右移,但下面的“未”则字势右斜,这两字倾斜互补遂复归平正。

6■《中秋帖》之“不复不得”

7“不”:传为王献之的《中秋帖》一般认为是米芾临写并融入己意。人称王献之善“一笔书”,多指其草书,《中秋帖》可视作其行书“一笔书”。该帖中连绵书写最长的是“不复不得”四字,一笔而成,笔连气贯。“不”的撇与竖钩笔断丝牵意连,结构上,行书结字法却连贯出之,是其独到之处。明末王铎、傅山亦用这种连属笔法写行书,构成繁复茂密的结构空间。

8“复”:“不复不得”两行两草,“复”在《中秋帖》中属于写得规矩而平正的一字(不像其他字常常机杼自出)。该字分实、虚两部分,左旁及右边上部笔画实而厚重,左右间连笔、右下“攵”部较“细虚”——这也从局部单字展现了整部《中秋帖》粗实笔画与细轻牵丝笔间的强烈对比。另外“攵”左部细笔换锋处及整个部首显示了不凡的力度感,乃“复”字极提精神之细节。

9“不”:笔法笔势基本同于上一个“不”字,这个“不”各笔画完全接通、连属不断,乃元明以上行书(行草)中少有的连贯实写引带之法。该字比前一“不”字增强了提顿动作,接近行楷法。两个“不”字末笔与下一字的重笔引带笔引人瞩目,应写得自然、不可过于粗笨,它们与另两字的承接笔——均为“彳”,应自然过渡、融为一体。该“不”字的首、末笔之起、收(即承接上一字、引带下一字之连缀笔)是难点也是体味学习的重点。

10“得”:“不得”二字有强烈的依存关系,可说是四字中关系更为密切的“共同体”,两字的连接环节——纵向引带笔将两字合为一体,“得”字其他部位极大依赖该引带笔;“得”字虽然一笔而成,其间仍有笔锋变化;它的倾斜之态带动了其后数字的欹倾动荡。王献之和米芾式的字间组构及奇异变化,在这两字有所展示,两人本属一个传承体系。中秋帖更多代表米氏风格,距离小王格式较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