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在王羲之唐摹传本墨迹中,《快雪时晴帖》是少数最能显现持守中锋、少显锋芒的作品,该帖与右军其他传本墨迹风格有所差异,或为摹手不甚高明之故。此帖笔画粗细均匀,尖锋、切锋直入少,有人认为其线质沉实,精神内敛。“佳”字行笔始终藏裹锋毫,字形端正,平淡冲和,中锋裹毫的动作及笔画间的连属并无做作,一任自然。

“安”:该字以较轻细流畅的笔触写出,笔画轻盈,劲力内蕴;其结体简练、用笔轻快,与前面字组(笔触较持重厚实)、后面多笔画的“善”构成对比;“安”下部“女”之横画末端回挑,与下一字首画呼应。单把“安”字撷出看,似不尽完美,但它在全篇中则显得颇有意义,这就是局部“不完整”、“不谐和”(笔画、单字等)与整体协调统一的细节与谋篇的关系。
“善”:该字一笔连属而成,该帖中还有两处“顿首”也是一笔书就,大王与小王的“一笔书”有所不同,前者谨守规矩,法度俨然,后者则有更多的发挥和变化,大王更具初学示范意义。右军具有典范意义的提顿笔在“善”字中隐而不显,线质变化暗藏于行笔间。该字中部“王”的连笔摹本不甚清晰(快雪帖整篇笔触边缘皆不明晰),临写时可按常规写法补之。“善”字态似左倾,下部“口”右移,但下面的“未”则字势右斜,这两字倾斜互补遂复归平正。
“不”:传为王献之的《中秋帖》一般认为是米芾临写并融入己意。人称王献之善“一笔书”,多指其草书,《中秋帖》可视作其行书“一笔书”。该帖中连绵书写最长的是“不复不得”四字,一笔而成,笔连气贯。“不”的撇与竖钩笔断丝牵意连,结构上,行书结字法却连贯出之,是其独到之处。明末王铎、傅山亦用这种连属笔法写行书,构成繁复茂密的结构空间。
“复”:“不复不得”两行两草,“复”在《中秋帖》中属于写得规矩而平正的一字(不像其他字常常机杼自出)。该字分实、虚两部分,左旁及右边上部笔画实而厚重,左右间连笔、右下“攵”部较“细虚”——这也从局部单字展现了整部《中秋帖》粗实笔画与细轻牵丝笔间的强烈对比。另外“攵”左部细笔换锋处及整个部首显示了不凡的力度感,乃“复”字极提精神之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