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几点建议

第一,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是弘扬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社会团体和权威机构,有责任传承书法篆刻艺术,推广使用规范古文字。首先在自己举办的大赛作品集中不要出现不规范的古文字,同时做出相应的宣传或举办相应的提高班,出重拳整治胡编乱造汉字的现象,尽量杜绝这种亵渎祖国文化精粹的行为的发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西泠印社历来重视书作、印作的用字问题。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历届主席如赵朴初、启功、沈鹏等及西泠印社历届社长,不是艺术大师就是文化名人,对用字问题都有专著和精妙的见解。在他们的倡导下,各种出版物、作品展览对用字的把握都很严谨。毋庸讳言,过去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国展”、西泠印社举办的“国际篆刻选拔赛”还不能尽如人意,建议今后在类似活动的征稿启事里要特别强调用字规范、要有出典;赛前培训班要增加相关的课程;在评审中加强对书写内容、文字正误、篆法、草法的审查,或在艺术评审决定奖项名次和入展作品时采用“一字否决”的办法,剔除有错字的作品,以保证作品用字的严肃性。

第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十七条列出了保留或使用繁体字、异体字的六种情形:“(一)文物古迹;(二)姓氏中的异体字;(三)书法、篆刻等艺术作品;(四)题词和招牌的手书字;(五)出版、教学、研究中需要使用的;(六)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的特殊情况。”书法篆刻专业刊物与上述规定的第三、四、五条有关,故建议书法篆刻的专业刊物采用繁体字排版。理由很简单:书者和印人临摹的真、草、隶、篆碑帖上的汉字都是繁体字;发表的书作、印作的释文应该与之相对应,也应该使用繁体字;发表的文章在引用碑帖或自己(别人)书作、印作的文字时也应该使用繁体字;一般读者在阅读这些书法篆刻的专业刊物和临习碑帖的过程中不断熟悉繁体字,熟练掌握繁体字,就会避免在使用中出现各种不应该发生的错误(包括繁简体转化中出现的错误)。这些对传承民族文化和古文字非常有利。

第三,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和西泠印社社员中多有大专院校的教师,或因为弘扬书法篆刻艺术而设立工作室、高研班。建议他们在传授书法篆刻史、书法篆刻技法的同时,要把文字学课程放在重要的日程上。师傅带徒弟也应讲解书体演变源流、“六书”原理以及工具书的使用与查阅等知识;否则光有技法,不会用字或者胡乱用字也是徒劳。

只要我们系统地了解汉字的起源、传统的“六书”说,掌握汉字的发展演变规律及其形体结构特点,懂得汉字形义关系,以及书写古文字应遵从的基本原则,就可以正确地书写与运用汉字。笔者以为,涉及古文字及今文字的文字学课程,对书法篆刻专业本科生是非常重要的必修课和基础课,应该请古文字学家或有书法篆刻创作经验的古文字学者开课,以杜绝专业院校毕业生用字的错误。考古、书画鉴定及书法篆刻专业的课时宜在两个学期中各设40至50课时,讲解书体演变源流、“六书”原理,并结合古代法帖及经典印作作各体书的文字学分析,形成系统的教学程序。蜻蜓点水是无济于事的。

现在高研班、工作室遍地开花,或函授或面授,形式多样。各种书法专业报刊几乎每期都有招生广告,群贤荟萃,教学内容丰富,相信对普及和提高书法篆刻艺术会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有几家把文字学作为教字内容之一而罗列在教学项目里,或者扎扎实实地贯彻在整个教学中的?

五、结束语

出于对祖国文字的爱心,祈望大家有能正确使用古文字的一片诚心、与亵渎古文字行为开战的一点决心。笔者撰写这篇文章,发自肺腑地高声疾呼:要正确地使用古文字!以前写过几篇从正面阐述的文章,虽然得到了一些同仁的赞同,但是并未引起一些“我行我素”者的关注。一些新潮的印人大多有很扎实的刀功和布白表现力,如能在文字学上下点功夫、慎重用字,则前途未可限量;如果一味地喜听赞歌,沾沾自喜,故步自封,前途则难以预料。因为你的作品有错字,也就成了废品;走得越远,废品越多,就越影响你的艺术形象。名家为后学书序题跋也要一分为二,有褒奖,有鼓励,要指出缺点和不足之处。正如明代海瑞所说:“美曰美,不一毫虚美;过曰过,不一毫讳过。”晋代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有云:“治膏肓者,必进苦口之药;决狐疑者,必告逆耳之言。”如有错字或不当的作品收入集中,对于序跋者及受序跋者双方来说都是一种遗憾。许凯军先生刻“闻过则喜”(图一)、王境先生刻“闻益言,喜不尽”(图二),都表现了印人对艺术、对印学认真的态度和谦虚的胸怀。如果拙文有疏漏错误,也请读者批评指正,共同研讨、共同提高。大家都要有学者的气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习近平总书记说:“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文化遗产。”又:“中国字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标志。”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是靠中国字记载并传承下来的,三千多年来形成的文字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淀和结晶。历史上的文人学者历来重视“小学”、重视用字规范,书家、印人也不例外。我们应该继承这一传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