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孝孺(1357—1402)字希直,一字希古。明代名臣,书法家,学者。海宁人。学问纯正,为人刚正,人称正学先生。南明福王时追谥文正。著有《逊志斋集》24卷,墨迹有《临大字麻姑仙坛记》《默庵记》《赋照流看落钗》等传世。

无论是“希直”“孝孺”“文正”还是“正学先生”,我们单单从这几个称谓就可得知,方孝孺是一个典型的儒家精神的代表人物。他奉职于洪武年间,因燕师入,成祖使之草写诏书,不肯,结果被磔刑于市。他是历史记载中唯一被株连十族的人,当时年仅46岁。

1《默庵记》,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方孝孺的书法字字独立,横平竖直,无论是笔画还是间架结构,都与唐代柳公权的书风极似。本期鉴赏的这件方孝孺《默庵记》纵30.6厘米,横56.3厘米,《石渠宝笈三编》收入,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此作为小楷,凡32行,共634字,作于洪武十八年(1385)。《默庵记》前23行书风近于柳公权与欧阳询的合体,在字形上比柳公权略长,应与方孝孺对欧体的习练有关;后9行则更接近于柳公权与颜真卿的合体,横细竖粗,尤其是横画在运笔上有明显的颜真卿早期楷书《多宝塔碑》的特征。柳公权与颜真卿二人的书法被后世并称为“颜筋柳骨”,二人书法的共同特点是端庄典雅,而柳公权骨力更加强健,颜真卿血肉更加丰腴。根据言行与书写形态,后世认定他们为儒家思想影响书法创作的代表人物。

方孝孺在后文用草书题记说:“未终篇辄弃去,王君修德见而足之,珠璧在后,鱼目奚所发其光邪?”因此我们可知前23行为方孝孺所书,后9行为方孝孺的好友王修德补书。王修德,名琦,字修德,宁海人,与方孝孺、郭浚皆因文闻名。《宁海县志》云:“方之文如春气方至,津液之色充满广宇,飞潜动植各有生意;郭之文如苍鹘摩空,飞纵东西初无定适,而俊逸之气自为人所畏;王之文如月堕澄江上下一色,净绝垢氛清明之气可掬也。”

方孝孺的题记以小行草书写成,书风类陆柬之《文赋》。陆柬之的《文赋》写得比较均匀。方孝孺的小草虽然只有四行,但在端庄的基础上极尽变化,越往后越放松。无论是字形的大小、字与字之间的连带、笔画的粗细,还是字里行间的自然,都要高出《文赋》一个层次。方孝孺很是谦虚,说自己写的是“鱼目”,而王修德写的才是“珠璧”,这也正是谦谦君子的体现。

方孝孺与王修德二人书法皆继承了颜、柳的“正”,又突出了柳的“刚”。这件小楷虽然是小幅作品,但是小作品见大气度,点画之间迎让有序,舒展自然,行列排列整齐。虽然前后略有差别,但是气脉统一,清峻瘦硬,劲挺精微,正直之气弥漫在字里行间,俨然一派刚正不阿的儒家君子气象,同时也反映了二人正直刚烈的性格特征。这与他们的文风也是基本吻合的。总之,《默庵记》说明两位作者无论在为人、为文、为书上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都是极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