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朝元仙仗图 北宋 武宗元

两宋期间人物创作及画家

武宗元《朝元仙仗图》,藏于已故美籍华人王已迁家,我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与杨仁恺先生过访美国,王巳迁先生将印本赐见,叹为观止,有“吴生遗意,舞带当风”之妙。另一卷巜八十七神仙图》,为徐悲鸿先生生前收藏,《朝元仙仗图》绢本白描,据王氏鉴赏及专家断定,为武宗元总领建造(玉清昭应宫)时壁画创作稿本,画南极天君,东华天帝君及金童玉女、神王、力士等部众,共八十一人,线条遒劲流畅,人物神采飞扬,衣袂飘举。虽不敷色,五彩缤纷,绚丽夺目。五方帝君朝拜玄元皇帝,为左部入队行列部分。画史记载,宋真宗景德年间(1004-1007)营造玉清昭应宫(道教)。招募天下画师创作壁画,报名者三千,录百人,其中武宗元被推选为左部之长,总领壁画创作之职。武氏擅长道释人物,为开封洛阳等地画了大量壁画,在广爱寺见吴道子画文殊、普贤两大士像亦摹之。《图画见闻志》记云:“因杜绝人事旬余,刻意临仿,蹙成二小帖,其古法停分,神观气格,与夫天衣璎珞,乘跨部从,较之大像,不差毫厘”。可见他对吴道子画法学习用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武宗元(?—1050年)字总之,白坡人(今中国河南孟津),家世儒业,官至虞部员外郎。

王拙、王利为道教画家,宋真宗建玉清昭应宫,王拙被推选为右部之长。可见其画法精妙,令人惊叹。王利写道教真像,所作《写老君别号事实图》卷,绢本着色,画法精致,不避玄字讳,虽作者名不著,列北宋期间道释人物画家中。

李公麟《五马图》纸本,现分别藏于日本和北京故宫博物院,《五马图》虽然无李氏款识,但从黄鲁直跋题句中可信为真迹,李公麟完成“满川花”写照后,这匹名马不久便死去,故黄氏跋:“盖神骏精魄皆为伯时笔端取之而去”。这可能是对李伯时艺术的高度评价。

《五马图》画的是西域进献给宋王朝的五匹骏马,分别为:风头骢、锦膊骢、好头赤、照夜白、满川花,每匹马前均有奚官牵引,人物马匹造型准确生动,均以单线勾出,线条概括洗练,流畅而含蓄,马的神采奕奕,人物衣冠不同,神情各异。《宣和画谱》云:“集众所善,以为己有,更自立意,专为一家,若不蹈袭前人,而实阴法其要。”他的人物画创作不只能表现出各阶层的共同特点,还能画出不同人物的个性情态。在线描上极具功力,把过去只作精本画描的画稿,确立为白描创作,这在画史上的贡献是巨大的。李氏与其他画家不同的是他不只能画道释、人物、鞍马,还善画花竹、鲜卉、山水之类。人物画继承顾恺之、吴道子、李思训、韩滉、韩幹以来的传统又有创造。立意构思往往令人怀有无限遐想。例如:李伯时《阳关图》,描绘人们依依惜别的场面,画了一个与之似无关系的江边垂钓者,寓示他的人生哲理。从李氏传世作品看,创作题材很多,大致可分为五类:一类骏马,如《五马图》《临韦偃牧马图》,一类描写文人诗酒生活的作品,如《莲社图》《西园雅集图》及自己的《龙眠山壮图》,一类为历史人物画,《免胃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孝经图》美国普斯顿大学博物馆收藏,如《维摩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一类为同时代的人物肖像,如苏轼《憩寂图》,王安石《定林萧散图》,只件文献,其他还包括山水,《宣和画谱》共著录作品一百零七件之多。

李公麟(1049-1106)字伯时,号龙眠居士,舒城人(中国安徽),宋熙宁三年(1070)进士及第,历任南康、长垣尉、泗州录事参军,中书门下仁省删定官、御史检法,元符三年(1100)因病痹致仕,归龙眠山,李氏一生官运不顺,然而在艺术上却成就很高,与苏轼、王安石、黄鲁直来往,并得到推崇,李伯时不但是画家,文学、书法、鉴赏都有一定造诣,《宣和画谱》说:“能鉴辨钟鼎、古器,博闻多识,当世无与伦比”。

2秋庭婴戏图 局部 南宋 苏汉臣

苏汉臣《秋庭婴戏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描写大小两个儿童在玩弄红叶,布景有奇石、芙蓉花和秋菊,十分讲究的圆凳,造型准确,笔法精妙(《顾炳画谱》)云:“苏汉臣制作极工,其写婴儿,著色鲜润,体度如生,熟玩之不啻相与言笑者”。传世作品《货郎图》现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

苏氏,开封人,《图绘宝鉴》载为宋徽宗时画院待诏,师刘宗古,擅长画道释、人物,尤擅儿童,高宗南渡后苏氏到绍兴复原职。

李嵩《货郎图》多种本子存世,以故宫博物院庋藏最妙。此卷有款:“嘉定辛未李从训男嵩画”。作于1211年,描写货郎来乡村,刚放下货担,就被儿童围住,观看那五彩缤纷的货物情景,有的正买食品,有的还在观看,将儿童心理刻画得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整个画面充满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和生活情趣。传世作品《西湖图》卷,上海博物馆藏。《观潮图》故宫博物院藏,节令花卉画《花篮图》故宫博物院藏。《赤壁图》绢本,水墨、淡设色,纵25厘米,横26.2厘米。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珊瑚网》著录,他曾画过十二段《服田图》,高宗赵构题诗。

李嵩,钱塘人(中国浙江杭州),少时做木工,被宫廷画家李从训收为养子,后进入宫廷为画院待诏。

两宋期间花鸟画家及传世作品

我国绘画艺术,特别是花竹鸟禽之图,两宋时期已达到了巅峰,在绘画史上影响深远。

黄筌《写生珍禽图》绢本设色,纵41.5厘米,横70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黄氏为子居宝课稿写生之作,图中描绘鹧鸪、麻雀、鸠、腊嘴、兔、蚱蜢、蝉、蜜蜂、牵牛等二十多种昆虫动物及鸟禽,姿态各异,精妙绝细,是黄氏唯一传世作品,极其珍贵。此图强调真实描写,重视形似、质感,是一件突出特色之佳构。图中所绘龟壳坚硬、蝉翼透明。麻雀展翅飞翔的姿态,活灵活现,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黄筌,字要叔,成都人,任西蜀西院“翰林待诏”主画院职,入宋不久逝。黄筌在中国美术史上有着崇高的地位,有“黄家富贵”美誉。沈括《梦溪笔谈》评:“双勾填色”。其画风富丽浓艳。据载,黄氏也能画“笔意豪放,脱去格律”的新样。明人张丑评:“富艳生动,旷古无对,盖边鸾之后,一人而已”。文征明评价:“自古写生家无逾黄筌,为能画其神,悉其情也”。

黄居寀《山鹧棘雀图》绢本设色,纵99厘米,横53.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黄居寀唯一传世作品,墨笔双勾,设色艳丽,构思巧妙,竹黄叶落,溪水枯干,秋意萧瑟,石头突出,栖息飞鸣于荆棘丛中的麻雀,给这幅荒寒冷落的秋景,增添了几分活跃气氛,俯身站在石上的山鹧,伸颈屈腿想喝溪水而喝不到的那种跃跃欲试,可望而不可及的神态,正适黄氏画意妙趣之处。不愧宋人刘道醇评:“花鸟竹禽,皆不失筌法”。

黄居寀,字伯鸾,成都人,黄筌幼子。承家学,善花卉禽鸟,随父入宋画院,主其职。

徐熙《雪竹图》绢木水墨,纵151.1厘米,横99.2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图无款,画中大石左侧竹竿上倒书篆字两行:“此竹价重黄金百两”。谢稚柳先生认为这幅作品《雪竹图》完全符合徐熙“落墨”的规律,可定为徐氏仅存之笔。虽没有直接材料可证确为徐熙之笔,但是此风格“清新洒脱”确也“高逸俊骨,古今绝无”。

徐熙,金陵人(今江苏南京)(一说钟陵,今江西进贤西北人)生卒不详,出生于“江南显族”。他的先世历代为官,而徐熙却“志节豪迈,放荡不羁”。不屑于踏入仕途,虽然南唐很早设立“画院”,但徐氏“以高雅自任”,终生置身于画院外。郭若虚称他为“江南处士”,沈括说他是“江南布衣”,徐熙以其“野逸之笔创新格” 成“古今规式”,成为文人花鸟画家之偶像。

徐氏善画花木、禽鱼、蜂蝶、苹果,多取于田野自然景物,所尚高雅,寓兴闲放,画草木虫鱼,妙夺造化,非世之画工形容所能及。并注重体察生趣,常徜徉于园圃间,每遇景辄留,故能传写物态,蔚有生意。达到了“神妙俱完”的艺术境界,宣和内府藏徐熙作品亦有二百四十九件之多。《宣和画谱》著录徐熙名迹中关于雪景描写的有二十五件,其中《雪竹图》就有三件,刘道醇《圣朝名画》评:“神妙俱光”,“江南绝笔”,并将其列为花鸟“神品”第一人,收入内府《石榴图》,宋太宗见此图云:“嗟异久之”,赞叹花鸟之妙,“吾独知有熙矣,其余不足观也”,并将是图示画臣俾为标准。由此可见徐氏画风影响画院深远,是可以想象到的。

3双喜图 宋 崔白

崔白《双喜图》绢本,设色,纵193.7厘米,横103.4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树干上有作者自题:“嘉祐辛丑”(宋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从时间上来看,是崔氏成熟时期的作品,图中表现古木杈桠,霜叶飘零,秋意萧疏,两只喜雀栖飞噪鸣于枯木荆树之上,引起野兔回首四顾,增加了双雀躁动不安的情绪,使笔墨以外有无限情趣,从而联想到黄山谷题崔白《风竹鹧鸪图》诗中意境,“风枝调调,鸲鹆翛翛。迁枝未安,何有于巢”的感人艺术效果。

图中双鹊及野兔的描写极尽工致,对古树衰草及山坡的描绘则用半工半写,笔姿疏放,相映成趣的艺术表现手法,灵活生动地体现前人所评:“体制清淡,作用疏通”的画格。

崔白传世作品《寒雀图》绢本,设色,纵25.5厘米,横101.4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竹鸥图》绢本,高色,纵110.3厘米,横49.9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崔白,字子京,(江西)人,宋神宗熙宗,元丰(1086-1085)时画院画家,善花鸟道释鬼神,创作有壁画,花鸟重写生,且不用打草稿。《图画见闻志》评:“凡临素多不用朽,复能不假直尺界笔为长弦挺刃。”黄庭坚评“近世崔白笔墨,几到古人用心处,世人雷同赏之,但恐白未肯耳”。

所谓“崔生丹墨,盗造物机”,打破了画院黄家富贵,“陈陈相固,格调不变”的局面,以一枝独秀之美把花鸟画的创作推向了一新的阶段。并影响画院画及徽宗赵佶的审美趣味,树立了鱼、虫、花鸟不可替代的地位。《宣和画谱》评:“擅画花竹羽毛,道释鬼神,山林飞走之类”。“尤长写生,极工于鹅,所画无不精绝,落笔运思即成,不假于绳尺,曲直方曲,皆中法度”。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画《晴暄图》,神宗熙宁初补画院艺学,崔氏生活在仁宗、英宗、神宗三朝。

赵昌《写生蛱蝶图》纸本,设色,纵27.2厘米,横9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无款,明人董其昌题跋定为赵氏笔,纵观是图笔墨构图设色,确是一件不朽名作,其写实枝法成熟而臻于化境,笔迹柔美,敷色淡雅,明润古逸,生动自然,妙入神机,得写生真諦,使赏者品鉴感慨颇多,《宣和画谱》评:“若昌之作,则不特取其形似,直与花传神也”,“傅色尤造其妙”。苏轼评:“边鸾雀写生,赵昌花传神”。给预很高的赞誉。

《写生蛱蝶图》,目前学术界虽然对此卷尚有争议,但就绘画艺术而言,确付合画史记载个家评定赵氏画风特点。是一卷传藏有绪的孤本,先后收藏宋内府,元时赐大长公主,冯子振,赵岩题诗,冯海栗屡次题跋,图中 有贾似道“魏国公印”、“秋壑”、“台川市房务抵当库记”三印。元代鲁国大长公主“皇姊图书 ”印,明“典礼纪紫司印”,清“雀林居士”、“棠树”及清内府鉴藏玺。《石渠宝笈初编著录》。

赵昌,字昌之,广汉人(四川),生卒不详,约生居于宋太宗、真宗至仁宗年间,善画花果,师滕昌祐,有“出蓝”之誉。范镇《东斋记事》记:“每晨朝露下时,绕栏槛谛玩,手中调彩色写之,自号,写生赵昌”,终生未入画院职。

4赵佶《瑞鹤图》

赵佶《瑞鹤图》绢本,设色,纵51厘米,横138厘米。辽宁博物馆藏,我有幸对比图屡次获观。有着深刻的认识,此图是徽宗赵佶传世作品中之不朽名迹,描绘北宋政和二年上元之次夕。即1112年正月十六,都城汴梁群鹤云聚的祥瑞景象,作品曾经被元代胡行简,明代来复、项元汴、吴彦良及清内府收藏,《石渠宝笈续编著录》,此图构思巧妙,开拓创新,打破了一般花鸟画构图陈套样式,大胆地把风景与花鸟画结合起来,创造出诗一般的意境,一望无际蔚蓝的晴空,石青平涂,显得明快,十八只白鹤 ,栩栩如生,各展其姿,翱翔在碧空里,左右盘旋上下飞鸣,整齐有序而变化多姿,羽毛黑白对比,生动自然,两只立在螭吻上的鹤,一静一动,回首仰望与天空群鹤相映成趣,构思巧妙,优美动人,画中汴京瑞门和丹阙,黑瓦朱墙,鲜明对比,加上四周缭绕红色祥云,使这幅花鸟画作品,有着神话般的艺术魅力,突出了“祥瑞”之寓意,特别妙处将冷色与群鹤对比,打破了静穆的天空,建筑与祥云对比表现出热烈与安定的艺术效果,图中一动一静、一冷一热,可谓变化之能,布局对称形式统一,有着庄严之美,此图无论是构思、构图、赋彩,象形都为花鸟创作开辟了豀径,保持了浓厚的传统风格和独到新意。

赵佶传世作品《批杷山鸟图》绢本,设色,纵22.6 厘米,横2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鹧鸪图》纸本,墨笔,纵88.1厘米,横51.8厘米,南京博物馆藏。《芙蓉锦鸡图》绢本,设色,纵81.5厘米,横53.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竹禽图》绢本,设色,纵23.8厘米,横55厘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我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大都会博物馆与杨仁恺先生、美国学者高居翰先生同观此图,《腊梅山禽图》绢本,设色,纵83.3厘米,横53.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五色鹦鹉图》绢本,设色,纵53.3厘米,横125.1厘米,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

赵佶,北宋神宗赵顼第十一子,生于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初封瑞王。其六兄哲宗赵煦无嗣,死于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太后向氏,召立瑞王佶继位,年十九岁,太后协同听政,次年太后亡,赵佶执政。在位25年间(1101-1125)先后立国号靖国、崇宁、大观、政和、重和、宣和等年号。

赵氏继位不久用蔡京等奸人掌管军国大事,政不昌明,酿出亡国悲剧。赵佶虽治国无能,但在艺术创作上确是古今名家。宋人蔡倏《铁围山丛谈》说:“国朝诸王弟,多嗜富贵,独祐陵在藩时,嗜玩早已不凡,所事者,独笔砚丹青,图史射御而已”。邓椿《画继》记赵佶说:“朕万几余暇,别无他好,惟好画耳”。邓椿评价:“笔墨天成,妙体众形,兼备六法”,宋人张徵《画录广遗》评:“用意兼有顾、陆、曹、吴、荆、关、李、范之长,花竹翎毛, 专徐熙、黄筌父子”。“写江南动植物,无不臻妙”。赵氏的花鸟画作品,以极其严肃的创作态度,观察周密,重视形式,赋彩华丽而不俗。重而不板,笔迹挺透灵活,与他创作瘦金书有着同的样特色,技法师黄筌父子,又有了新格,作品优美高雅,赏心悦目,艺术表现力及内涵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是值得画史珍示的。

易元吉《聚猿图》现藏于日本,画崇山峻岭泉岩洞涧,群猴嬉戏,神情种种,生动自然,此图笔墨精微,意境深遂,山石树木写生技法,从观察中来。故画史久誉,盛名永享。《枇杷双猿图》《双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虽笔法精细,风格古陈,均为此派传人作品,非易氏杰作。

易元吉,字庆之,长沙人,(中国湖南长沙)善于画獐、猿及花卉果禽等,为追求画中花卉草禽“天性野逸之姿,动静游息之态”,易氏曾结茅茨于山中,观察猿猴獐鹿活动,有“寓宿山家,经年累月”。又在家中建造池沼,养蓄各种水禽,以窥其姿,故世人认为“是世俗之所不能窥其藩也”。《宣和画谱》评:“徐熙以后,一人而已”。《图绘宝鉴》记其在宋英宗时候,应征召到画院作画,为开先殿西 画《百猿图》,画十只时,“感时疾而卒”。米芾画史或说他人嫉毒死,易元吉在我国绘画史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5文同《墨竹图》

文同《墨竹图》绢本,水墨,纵131.6厘米,横105.4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墨竹画的是一竿悬崖竹,虽然茎干虬曲。槎牙劲削,但枝叶确十分繁茂,凌寄倚势,宛若龙翔凤舞,深得竹子潇洒之致,这件作品是画家画的“挛拳瘠蹙”悬崖之竹,与“纤竹”大不相同,笔法精妙,气韵高雅,为文氏传世名迹。

文氏作品流传甚少,广州省博物馆所藏的《墨竹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墨竹图》略近相同,为临本,上海博物馆藏有苏轼文同合作《枯木竹石合卷》,款为后忝,真伪难定,中国历史博物馆藏《墨竹图》,为文氏一派作品,非真迹,可作参考。

文同(1018-1079),字与可,世称石室先生,又自号笑笑先生,锦江道人,梓州永泰人(中国四川盐亭),登进士榜,历任司封员外郎,秘阁校理利陵州(今四川仁寿)、洋州(今陕西洋县)知州等职。元丰元年(1078),知湖州(今浙江吴兴)天次年赴任陈州驿舍病卒,文氏善诗词美文,有《丹渊集》行世,于书法擅篆隶行草飞白。画“墨竹”称湖州派,画史传为美谈。

苏轼《枯木竹石图》纸本,现藏于日本,我与数年前过访日本上野国立博物馆,有幸拜访藏家获观此宝。即发表《枯木竹石图》一文。此图无款,据画后刘良佐、米元章题诗,定为苏轼珍品,是图左侧以旋转之笔画出怪石,石后写焦墨细竹,图中一株枯木,虬曲姿态,构图奇思,笔意沉郁,树木土坡,秋风萧瑟,意境荒疏,宋人屡屡记述,苏轼多以枯木怪石为题材,抒写心中郁结之气。

作品传世,目前仅此两件,《潇湘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原为郑拓旧藏。

苏轼(1036-1101)字子瞻,中年后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中国四川眉山市),北宋著名诗人、文学家、善书画,书法被誉为宋四家之冠,画为文人写意一格,寓意抒情,为中国文人画发展从理论给予指导并在实践中作出巨大贡献。

杨补之《雪梅图》,纸本,水墨,纵27.1厘米,横144.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无款,有朱文,“草玄之裔”“补之”,逃禅老人,三方印,卷左方有宋人自称“海野老农”者题跋,此卷写墨梅一枝,偃仰向背,寒葩玉蕊,疏竹遮映,淡墨晕染天空,清晖万里,卷幅之中洋溢着野逸气息,舒朗清新,笔法简易,杨氏墨梅在南宋初期已是名闻江右,为一时崇尚,南宋末赵孟坚得其真传,元明两代画家多以杨氏梅花为规范。

传世作品《四梅图》卷,纸本,墨笔,纵37.3厘米,横358.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杨无咎(1097-1169),字补之,号逃禅老人,又号清夷长者,清江人(江西清江县西南),工诗,能书善画,为人正直耿介,不与奸相秦桧同流合污,朝廷请做官均拒绝,画梅高标清韵,为时人所重,刘克庄非常推崇杨无咎,云:“(王)维词客画师自命,(郑)虞有三绝之名,本朝文湖州(同),李龙眠(公麟)亦然,过江后称扬补之,其墨梅擅天下,身后寸纸千金,所制梅词《柳梢春》十阙,不减《花间》(《花间集》赵崇祚)、(《香奁》,《香奁集》和凝著)及小晏(几道)、秦郎(观)得意之作,词画既妙,而行书姿媚精绝,可与陈简斋(与义)相伯仲”。杨氏墨梅得法于僧仲仁而来,仲仁号华光。会稽(今绍兴人)与黄鲁直往来,住湖南衡州华光寺。以画梅始创新格,杨氏得其传而成一代名家。

元朝绘画及四家作品

精微雅正与混元疏淡的审美格调

作为中国历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元代绝非汉人栖息的乐土。它渐渐成为江南文人归隐乡村不仕出的常态生活。曾经繁华鼎盛的北宋之都,成为元代士大夫的清梦。由于元朝蒙古人统治,民族歧视和对科举的轻视,使大批文化人失去了优越的社会地位和入仕的政途,从而也就摆脱了对仕途的依附。作为社会的普通成员而存在,通过向社会出卖自己智力创造谋取生存的条件,因而加强了个人的独立意识,同时也加强了同一般民众尤其是市民阶层的联系,使他们的人生观、审美情趣,发生明显的变化。。多数江南儒者放弃从仕之路,转向艺术。开始趋向乡野找回自我的文化实现途径。

在宋代主要作为仕宦文人业余文化生活的文人画,元代开始更多地转入遗民文人生活中来,成为他们超越苦闷人生重返自然的慈航。画家心中的山水,寄寓了远离尘世的理想,融入忘情于大自然的自由心境,也渗入了无可奈何的萧条淡泊之趣。

文人画成为元朝绘画的主流,且着重个人及书法表现,风格与南宋宫廷绘画迥然不同。元初赵孟頫、高克恭等人提倡追寻远格,回归北宋盛唐,并将书法入画,创造出重气韵、轻格律,重主观抒情的元画风格。元朝中晚期以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四大家为代表,其中又以黄公望为冠。他们寄托清高人格为绘画核心的追求,隐逸山林以梅、兰、竹、菊、松、石为象征。黄公望创“浅降山水”,赋诗题句。完成北宋以来所提倡的诗、书、画三者完美一体绘画理思境界,影响明清至今。

元代的花鸟,以钱选最为有名,他学习宋人赵昌的画风,具有宋人厚重典雅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