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策军碑》艺术水准之高,几乎可以说代表了柳公权楷书的最高成就。但最近微信上流传一篇文章,言之凿凿地说另一篇作品《九疑山赋》也是柳氏真迹,而且水准更胜《玄秘塔》、《神策军》一筹。且先不论水准孰高孰低,需要说明的是:《九疑山赋》到底是真迹拓本还是赝品,截至目前学界还是存疑的。今天我花了几个小时研读了正反方的文章,还没有得到确切的论据支持真迹与赝品说。

那么,我们就一起看作品吧,你认为是真迹拓本还是赝品呢?

11997年春,河南新乡著名书法家马庆才先生偶然得到一拓本:柳公权小楷《九疑山赋》,他经过两年多的考证后,在《书法导报》上披露了这一消息,立即引起了强烈反响。论点虽多,但归纳就是两点:真品、赝品。说真者以书否文,说赝者以文否书,直到目前还争论不下。

2《九疑山赋》由邵建和镌刻,刀法自然,非常精微。柳公权书写的很多碑,都是邵建和镌刻的。如《金刚经》、《吏部尚书冯宿碑》、《越州都督刑部尚书符璘碑》、《大唐回元观钟楼铭》等。拓工也十分精到,墨色醇穆,浑然一体。第一页“世”字,第二页“民”字因避讳缺笔(见附图7)。《九疑山赋》最可贵的是柳公权在其作品最鼎盛时期所书,其代表作《大达法师玄秘塔碑》书于会昌元年(841年),《神策军碑》书于会昌三年(843年),而《九疑山赋》书于会昌四年。《九疑山赋》来看,虽然只比《神策军碑》晚了一年,但无论从结构上还是点画上,都一样严谨、精到。我们从《玄秘塔碑》、《神策军碑》和《九疑山赋》中各找出十个相同的字一看便知。

《九疑山赋》通篇601字,字字用笔一丝不苟,肥瘦得中,血肉俱美,可以说是无笔不妙。拓本第一页右下角有朱印一枚,“笪重光秘笈之印”,最后一页有朱印五枚,分别为“涵翠轩主”、“传家清玩”、“山阴沈氏”、“刘墉”、“石庵之印”,并有朱笔圈点。我查阅了历代的很多资料,却未发现有关《九疑山赋》的任何著录和记载,请教了几位书家,都不知有此,然一旦获观,皆叹此拓应为柳书第一,真迹无疑。书法家赵思敬先生观后题跋:

九疑山赋,书坛瑰宝。镌刻精微,字迹清晰。惜原碑已无法查考,故此帖应倍加珍惜。想千载之前,或许广为流传,近百年以降,确是鲜有所闻。余少幼之时,酷爱书画,中年之后,醉心翰墨。凡遇名人碑帖,必虔诚研习,见大家手笔,更心摹手追。因经历所限,原拓真迹很少目睹,偶然机遇,影印图片几乎遍览。然九疑山赋,前所未闻,柳氏小楷,今乃仅见。观其字形,端庄秀雅,金刚经有所不及;析其结体,严谨凝重,神策军犹有差距。执使有度,点画撇奈,十分精到;转用合宜,钩挑横竖,一丝不苟;实可谓法精韵雅,清朗洒脱。遒媚劲健,入妙通神。柳氏诸书,应为极品,古今小字,当推第一。赞曰:“端庄秀雅像枝花,刚健婀娜尤可夸。清朗洒脱间架妙,古今小字第一家。”

3柳公权( 778-865年),唐朝著名书法家,字诚悬,汉族,唐朝河东郡(今山西永济)人。柳公权封河东郡公,后亦称“柳河东”。公权是颜真卿的后继者,后世以“颜柳”并称,成为历代书法楷模。官至太子少师,故世称“柳少师”。他的书法初学王羲之,后来遍观唐代名家书法,认为颜真卿,欧阳询的字最好,便吸取了颜,欧之长,自成一体。

4柳公权二十九岁进士及第,在地方担任一个低级官吏,后来偶然被唐穆宗看见他的笔迹,一时机为书法圣品,就被朝廷召到长安,那时,柳公权已四十多岁。穆宗尝问柳公权用笔之法,公权答云:“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穆听后荒纵,为之改容,悟其笔谏也。他的字在唐穆宗、敬宗、文宗三朝一直受重视,他官居侍书,长在朝中,仕途通达。他的字取匀衡瘦硬,追魏碑斩钉截铁势,点画爽利挺秀,骨力遒劲,结构严谨,有着“颜筋柳骨”的说法。“书贵瘦硬方通神”他的楷书,较之颜体,则稍均匀瘦硬,故有“颜筋柳骨”之称。柳公权享年八十岁,一共臣事七位皇帝,历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唐懿宗咸通六年(公元865年),最后以太子少师死于任上。

5柳公权的书法在唐朝当时极负盛名,民间更有“柳字一字值千金”的说法。他的书法结构紧凑,而且骨力秀挺,洒脱而有法度。在字的特色上,以瘦劲著称,所写楷书,体势劲媚,以行书和楷书最为精妙。也由于他作品独到的特色,因此,柳公权与颜真卿并称“颜筋柳骨”。宋代朱长文《墨池编》说:“公权正书及行楷,皆妙品之最,草不夫能。其法出于颜,而加以遒劲丰润,自名家。”《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6《九疑山赋》原文:

天下一景,湖南九疑。按诸古以为据,考其图而可知,龙驾不还,万世衣冠之在,马蹄所至,十分山水之奇。戴尧天而身属尧民,履舜土而心知舜事。数千年百千载之遐踪遗迹,七十二三十六之福地洞天,此则居其一也。何为渺茫。彼乃疑其九焉?见诸图志。父老常言,迄今以传。巫中黔中,属乎楚之邦,吴之境;零陵舂陵,分于秦之后,汉之前。仙踪显天皇之始载,郡名标贞观之初年。地方千里而物外胜地,天南一角而壶中有天。攀断龙髯,黄鹤莫留于仙驭,空遗虎鼎,白鸦犹养于玄田。八井俱涸,而一井涌泉。九峰齐高,而三峰压众。桂林、杞林,左右森列,石楼、石城,东西护送。有朱明、有华盖,而簇成萼绿一华,曰娥皇、曰女英、而对笑桃花一洞。下临玉琯,依希玉琯之吹鸾,上有箫韶,仿佛箫韶之来凤。古者得道,帝之有虞,浮湘江而泝潇浦。登疑领(岭)而望苍梧,洒西江之泪兮,斑斑之文竹千亩,奏南风之琴兮,戛戛之古松数株。三麓床中,丹炼九转,万岁山上,声齐一呼。所以尚书已有陟方之语,至于史记,广为考古之图。乾坤大而圣境亦宽,日月长而仙家不老。碧虚岩前,千怪万状,紫霞洞中,十洲三岛。六月无夏,惟木惟石,四时有春,非花非草。兹境为胜,异时可考。经藏石室,隐然六甲之护持,亭立仙梯,宛若五丁之开道。客难之曰:舜居蒲阪,本属乎冀之北,舜卒鸣条,不在乎夷之西。殊不知无本不立,非文孰稽。有舜江则可枕可漱,有舜坛则可攀可跻,月帔兮明月上,云阁兮白云飞。九溪源下之流派,万丈天边之石梯。鸟篆穹碑,刺史元公之笔,电文怪石,舍人李峤之题。余应之曰:百岂无于一二、十未丧其八九。紫霞高卧,前后十四辈,白日飞升,小大三百口。不然是赋也,何为而作焉。以代门下抠衣而藉手。会昌四年七月 河东柳公权书邵建和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