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匡庐图 五代 荆浩 185.8×106.8cm 绢本水墨 台北故宫博物馆

堂正雄魂 唯美尚意的宋人美学

以帝国之强悍建立王朝的宋代,几乎所有的艺术从唐代的璀璨艳丽走向理性的雄浑凝重,并以其奢靡精致的内质使后世看到一个沉静、清旷散发着迤逦光彩的朝代。

2潇湘图 五代 董源

宋代文化从本质上看是有着成熟风韵又氤氲着浓郁的文化气和书卷味的文化,它的魅力不同以往。理学的兴起、宗教势力退潮、市民文化兴起、商品经济繁荣与印刷术的发明等一系列背景下,宋朝优秀文人辈出,知识份子自觉意识空前觉醒。可以说,中国除晚明外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宋朝一样兴盛的文化景象。在如此的文化背景下,宋代的诗、词、散文取得了伟大成就,奠定了宋人尚意的美学思想,。

宋代的山水花鸟画,毫无疑问是中国画的顶峰时期。宫廷画院设立,名家辈出,分派呈彩的绘事时代。在继承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人的绘画思想及技法的同时,中国山水画走向高峰。出现了范宽、郭熙、王诜、米芾、米友仁父子及苏轼、文同等代表性画家,把宋人绘画推到了前所未有的境界,成功的将文人气格与自然物象契合,创作出令后人难以企及的作品。米家烟云在继承董原基础上独造峰峦,雾迷藏幻。范宽的《谿山行旅图》中峰鼎立的构图方式,表现出雄伟气势,前景作一巨石与主峰取得平衡,并以山腰的一线飞瀑,连贯上下气势。到了宋代南渡以后,江山失半,山水画风为之大变,取半山一角之势。成“南宋四家” 之图,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的笔法细润,色彩富丽,精丽巧整,世称院体。

宋人花鸟画黄筌富贵徐熙野逸,其富贵气象野逸之格完成中国花鸟画审美之格,风行画史,山水花鸟画之盛,取代了魏晋以来人物画的中心地位。

3写生珍禽图 五代 黄荃

初论两宋之始

两宋时期绘画,是中国古代绘画史中的重要部分,960年初,后周禁军首领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推翻了后周政权,黄袍加身,自立为帝,立国号为宋,建都城汴京,(中国河南开封)至1127年金兵攻破汴京,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共历九帝167年。史称北宋,1127年5月徽宗九子康王赵构在南京称帝,(中国河南商丘)即位后为宋高宗,定都城临安,(中国浙江杭州市)至1277年元兵攻破临安,宋帝逃广东,陆秀夫昺帝投海死,历时150年,史称南宋。

两宋时期,尽管阶级矛盾、民族矛盾表现得尖锐激烈,并时有大规模战事发生,然而却没有阻止社会进步,农业、手工业、商业比前朝甚至比唐朝都有很大发展,在此基础上文化艺术也有了空前的繁荣,法书绘事即是其中一部分。

北宋初建,承五代西蜀南唐旧制,在宫廷中设立“翰林图画院”,画院建立对宋代绘画起着推动作用,画院是画家云集、培养人才育人的重要地方,宋初画院一部分画家来自西蜀,如黄筌父子,黄筌不久病逝,由其子黄居寀管理画院事务,西蜀画家有赵元长、高文进、夏侯延祜等,南唐画家有王齐翰、周文矩、历照庆、顾德谦等,成为画院主要创作力量,特别是西蜀画家,对两宋绘画风格形成影响极大,除此两地画家外,中原地区的画家征召入宫的人也有百余人,宋真宗景德末年,皇帝建造玉清应宫(道教),宫中创作壁画之需,在各地应募画家三千余人进行挑选,武宗元、王拙就是其中两位,武氏为左部之长,王拙为右部第一人。

画院到徽宗时臻于完备,分佛道、人物、山水、鸟兽、花竹、屋木六科,将“画学”正式纳入科考中,招揽天下画家,以古人句为考题,考入后按身份分为 “士流、杂流”,居不同的地方,加以培养训练,不断考试,进入画院的画家分学正、艺学、待诏、祗侯、供奉、画学生等名目,画家地位有了提高,服饰可以和朝服一样服“绯紫”和“佩鱼”。

4读碑窠石图 宋 李成

两宋时期的山水画创作及传世作品

北宋画坛以山水画最为辉煌,我国绘画特别是山水科,得到了很长时间的孕育,隋代已粗略得法,至唐末五代趋于成熟,北宋画家继承前人优秀传统的同时,以“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一伟大真理,创造出具有划时代义意的宋人山水画格,为山川写照。

北宋初期的山水画家李成、范宽,他们善继古法,承荆浩水墨山水画技法,以北方雄伟壮阔的山川为师,李成以平远寒林著称,“扫千里与咫尺,写万趣于指下”,在当时被称为“古今第一”,与另一位山水画家关仝并称北方画派之主流,誉为“三家鼎峙,百代标程”。先后继承者有许道宁、王士元、王瑞、燕文贵、高克明、郭熙、李宗成、丘纳、王诜、屈鼎等,另有风貌者:惠崇、赵千里、梁师闵、赵士雷、赵伯驹、赵伯驌及界画名家郭忠恕,风俗画家张择端、青绿画家王希孟、李公年、乔仲常、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贾师古、梁楷、法常、巨然等,人物道释画家武宗元、王拙、王利、李公麟,儿童画家苏汉臣,风俗画家李嵩,花鸟画家黄筌、黄居寀,徐熙、崔白、赵昌、赵佶、马兴祖、易元吉、李迪,文人画家有文同、苏轼、米芾、米友仁、杨补之等,两宋画家为中国绘画史乃至世界美术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藏于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晴峦萧寺图》传为李成画笔,是否真迹尚不能确定,但目前可认定为李氏画派之作。此图纵111.4厘米,横56厘米,图中笔墨苍劲,皴擦点染山势雄伟,青峦古寺,楼阁突出,高峰耸立重叠,远山笔墨疏密有致,浓淡变化,藏于岚烟飘渺之中,瀑布高悬,飞流直泻千尺,树木萧瑟,近处曲水平波不见湍沄,木桥横架,山脚下亭馆数间,人群往来,亭阁楼塔之类皆仰画飞檐,勾勒层叠,为李氏画派之特点。我有幸于上世纪90年代初应邀访问该馆,对是轴名迹进行品鉴,获益良多,此图原被明末清初收藏家梁清标庋藏,后遗失域外。

李成(919—967年),字成熙,先人为唐宗室,后周时僻居青州(今中国山东营丘),李氏出生贵族,有文才,因世变而不得志,好饮游历,写山川自娱。《宣和画谱》记述他的作品,“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取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皆吐其胸中,写之笔下”。《图画见闻志》评:“气象萧疏,烟林清旷,峰毫颖脱,墨法精微。”传世作品唯《读碑窠石图》一般认为真迹,今流传日本,图中人物为另一画家王晓作,背景为李氏画,辽宁博物馆藏《茂林远岫图》《小寒林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寒林钓艇图》,日本澄怀堂文库收藏的《乔松平远图》定为李成真迹,辽宁博物馆两图我观后认为确是李氏一派,虽不是真迹但也达到了一定水平。

5溪山行旅图 宋 范宽

范宽《溪山行旅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明人董其昌题“北宋范中立《豀山行旅图》”,绢本设色,纵206.5厘米,横103.3厘米,构图顶天立地,山峰雄伟,气势磅礴,树木茂密,壁立千仞,瀑布如练,直泻而下,山脚汇成溪流 ,荒僻山路有驴队与行旅经过,画家以密集厚重的皴法,画出岩石坚硬质感,造成动人心魄迎面矗立的山势效果,从而感受到范中立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之妙谛。画卷里仿佛传出流溪飞瀑之声,驴行山石,清脆之音。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前人评价范宽的作品“峰峦浑厚,势壮雄强,抢笔俱匀,人屋皆质”,《图画见闻志》评:“真石老树,挺生笔下,求其气韵,出于物表,而又不资华饰”,《圣朝名画》评:“千岩万壑,恍如行山阴道中,虽盛暑中,凛凛然使人意欲挟行也”。《宣和画谱》评:“为天下所重”。

范宽生卒年不详,北宋初画家,字中立,一名中正,因情宽缓,人称范宽,华原(今中国陕西耀县)或作关中人,风仪峭古,进上疏野,嗜酒落魄,不拘世故,常来往汴京、洛阳,初学李成再研荆浩,后感“与师古人不如师造化”。长期居终南山,写得真山去繁饰,卓然成为一代名家,影响深远,其作品多作寒林,在宣和御府所藏的五十八件作品中,有三分之一的作品画雪景寒林,画石用“雨点皴”,山顶多作密林,水际作突兀大石头,到晚年趋于“枯老劲硬”,“画山” 多正面,折落有势,晚年用墨太多,土石不分,米芾《画史》评此乃范中立艺术之特点。传世作品《雪山萧寺图》绢本淡设色,纵182.4厘米,横108.2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雪景寒林图》绢本淡设色,纵193.5厘米,横160.3厘米,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赝品)。《临流独坐图》绢本淡设色,纵166.1厘米,横160.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关仝《秋山晚翠图》此图无款,仅边幅有明人王铎题跋定为关仝真迹,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绢本设色,从藏印玺鉴别,先后为贾似道、元内府收藏,明内府及明晋王府、清人安岐收藏,后入清宫,是图纵140.5厘米,横57.3厘米,画中山峰峭拔,山间丛林秋树,溪水瀑布飞泻如练,气势雄伟,王孟津誉“结撰深峭,骨苍力垕,磅礴之气,行于笔墨外”。纵观此图,构图章法不够完整,系通景巨幅中之一幅。

关仝画作,笔简意状,与李成齐名,北宋时称三杰,布景构图以“高远”“平远”,两法并用,树木有枝无干,用笔简劲老辣,有粗细断续之分,落墨则渍染生动,饶于墨韵,《宣和画谱》评:“尤善作秋山寒林之景,村居野渡,幽人逸士,渔市山泽,使见者如在灞桥雪中,三闻猿时,不复有市朝抗尘走俗状”,所述画外之情,亦可图中约见之。

关仝,长安(今中国陕西西安人),工山水,师荆浩,刻意力学,遂成名家,传世作品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关山行旅图》《山溪待渡图》具有北方山川特色。

燕文贵《溪山楼观图》纵32厘米,横161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我于上世纪90年7月访问该馆,有幸对此卷进行鉴赏,作了深入研究,是卷绢本为全景试山水画,描写大山大水,峰峦耸峙之势,树木茂密,山下楼观亭榭,隐现于烟岚飘渺之中,壮观宏伟,山石小斧劈皴,笔法尖劲削利,屋舍以界画亦甚工整精细,树木摇曳姿态多变,远山江岸,峰峦透迭,景色入诗境。

燕文贵,吴兴(今中国浙江吴兴)人,早年隶属军籍,以绘画见长于宫廷,是北宋前期太宗、真宗时候的宫廷画家,擅山水人物,作品《七夕夜市图》描写都城汴京自安业界北头向东至潘楼竹市一带之真实景物,是著名画迹《清明上河图》之先声,作品已不传世,燕氏创作“凡所命意,不师古人,自成一家,而景物万变,观者如真临”。《圣朝名画》评:“燕家景致,无能及者”。传世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夏山图》,《溪风图》现藏日本,一般认此图为燕氏真迹,《夏山图》方闻先生认为屈鼎所作,上海博物馆藏《溪山图》卷,近人颜韵伯等定为燕氏真迹,未必如愿,但可作为燕氏一派画格参以研究。

许道宁《渔父图》绢本水墨,纵48.9厘米,横209.6厘米,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我有幸于上世纪90年代访问该馆,获观墨迹,作了研究。此幅墨色古陈,为许氏画格晚年面貌,表现山峦溪谷交错,北方山野之景,近景江面开阔,有渔船数只,悠然自得,中景群山起伏,远景烟岚变幻,山势壁立陡峭,深水曲折迂回,构思巧妙,笔墨丰富,清幽开旷之境,倍受李成影响,山峦焦墨或浓或淡一笔直下,略加渲染,树木用大笔粗笔之法,枝干不皴,似雀爪形,墨点树叶,笔势豪壮,远处树木以浓墨作条状,少画叶,长短不一,表现技法与李成、范宽有异。《圣朝名画》评:“遂游公卿之门,多见礼待,被认为李成、范宽后一人”。《图画见闻志》评:“晚年画笔简快为己任,故峰峦峭拔,林木劲硬,别成一体”。文同评“许生贵学李营丘,墨路纵横多自出”。《圣朝名画》评:“俞意狂逸,颇有气焰”。《墨庄漫录》评:“殊伟奇”。传世作品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关山密雪图》。

许道宁,河间人(今中国河北河间)(一说长安人),北宋初期,原以卖药为生,绘画为招揽生意,卖药时以画相送,答谢客人。

高克明《溪山雪意图》美国大都会博物院藏。经鉴家定画风晚于高克明时代,赝品,高氏绎州,今山西新绛人,景德年间(1004—1007年)逝京都,大中祥符中(1008—1016年)入画院,宋仁宗时诏作壁画,翰林待诏,《图画见闻志》记载。皇祐元年(1023年)创作《三朝训鉴图》《三朝盛德图》,凡一百事,共十卷。高氏是一位多才艺的画家,于山水、佛道、人马、花竹、翎毛、禽兽、鬼神、屋宇皆妙,在宫廷中有很大的影响,今天作品不易见。

6早春图 宋 郭熙

郭熙《早春图》绢本,淡设色,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窠石平远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淡设色,纵120.8厘米,横167.7厘米,为郭氏晚年巨帧杰作,写北方深秋田野清幽辽阔景色,画中近景为寒林秋树窠石清溪,远处山峦隐现,画面上部展现一派秋高气爽优美风光,赏心悦目之美。《寒林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绢本墨笔,纵153厘米,横98.8厘米,绢拼结成立轴,图中古柏一株,老干虬枝,余树寒林秋疏,木叶尽脱,树木各具姿态,表现古柏历尽岁月而不凋零。《幽谷图》绢本墨笔,纵167.7厘米,横53.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是图构思奇绝,创意别致,在狭长的立幅中布满山石,岩间生寒林数株,石罅中泻出清泉郭熙,画家以淡墨画山,浓墨写树,清幽意远,颇有笔简意丰之境。虽无款,流传有序,为郭氏真迹。《关山行旅图》绢本淡设色,纵197.1厘米,横51.2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构图造境表现深山苍莽之景,上部雪山嵯峨,山峦峻厚茂密林木间衬出房舍,溪水流淌,使寂寥静谧的雪山增添了生气。此图知与《早春图》绘制时间为一年。画法也大体相同。《树色平远图》墨笔,为郭氏擅长秋山平远之景。表现深秋郊外优美景象,卷中远山静水,坡陀老树,岗阜上筑有凉亭,正是文人雅士诗酒唱和理想之处,桥横破石之上,人物画法精妙,老者执杖而行,仆人携琴捧盒,流水湉湉,飞翔孤凫,渲染出浓郁的诗情画境。此卷无款,然有元明诸家题跋,信为真迹,李成画派风格,我于上世纪90年代初客次美国,访问该馆,对此卷作品作了研究与鉴评,与其它馆藏之作相忆对照,有所获益。

王诜《渔村小雪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绢本,纵44.1厘米,横219.7厘米。此卷写雪后山村清幽景色,皑皑白雪,覆盖祟山峻岭,河水未冻,渔民忙着打鱼,岩边孤径有踏雪寻诗隐士,山石皴擦承郭熙画法,寒林松树学李成。画家在水墨山水中适当地融入了金碧重彩设色。以泥金及蛤粉勾染山岭树梢,表现出雪后阳光闪耀的效果。显得十分和谐,用笔尖利,墨法清丽秀润,为王氏画风特点,也是王诜一种创造性的实验。《烟江叠嶂图》青绿、水墨各一卷,均藏上海博物馆,一为宣和装青绿本,前半段开阔的江面,一望无际,后半面峭拔绮丽的祟山,云烟缭绕雾迷飘渺,空灵的江面和雄伟的山峦形成巧妙对比,奇峰耸秀,溪涧争流,云气吞吐,草木茂盛,显得蓬勃富有生机,画家以墨笔皴山画树,青绿重彩渲染,既有李成之清雅,又兼李思训之富丽,有如仙境,山石皴法不方不圆,小树夹叶与《渔村小雪图》有所不同,二图均有赵佶题签,同著录《宣和画谱》,苏轼曾有诗反复吟咏其作品,“还君(凡指王定国)此画三叹息,山中故人应有招我归来篇”,“愿君(王诜)终不忘在莒,乐时画赋囚山篇”。反复唱和,书画精绝,为文人画之典范,《溪山秋霁图》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藏。《瀛山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卷为李思训一派,勾勒青绿填染画山,古朴清雅,王氏学李成皴法以金绿为之,拟古。画法墨勾、墨皴为基石,而后着青绿色,设色部分李将军,实则似李昭道,古是青绿,今是水墨,故时人誉“不古不今”。

王诜,字晋卿,祖籍太原,生于开封 ,为宋开国功臣王全斌之后,熙宁二年娶英宗女蜀公主为妻,官驸马都尉,能文喜书画,家筑宝绘堂,收藏书画名迹,与苏轼、黄庭坚交游,后因受苏轼牵连一度受贬。

屈鼎《夏山图》绢本,纵45.3厘米,横115.2厘米,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是卷为全景构图,描写夏季山野景色,卷首河岸远山隐现,平远之景,继而转入烟笼雾罩崇山峻岭,图中点缀以舟桥水榭楼阁寺庙及行旅、渔樵、高隐等,景物多变,树木茂盛,疏密恰到好处,野渡舟横,碧水人家,布局造境臻妙,远山层出,千里于咫尺间,远山树浓,得范中立、燕文贵之遗法,令人展卷称绝,有身临其境之美。

屈鼎,生卒年不祥,河南开封人,仁宗朝为图画院祗侯,擅画山水,论者颇与燕文贵仿佛。传世作品甚少。

僧人惠崇,建阳人《沙汀丛树图》绢本,纵24厘米,横25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此图原是《唐宋元集绘册》中一幅,梁清标定为惠崇所作,表现早春季节郊野沿河之景,河塘里荇草浮在水面,林木烟笼雾罩,春水河宽,具有抒情诗意。我于一九八七年获观此图,后得杨仁恺先生指导,对此图有了深刻认识,惠崇传世作品较少,北京故宫藏《溪山春晓图》据后人推测定为惠崇画迹,但目前难以考证,尚不能定为真笔。

僧惠崇,建阳(今福建三阳人)(另说长沙)。约生活在北宋前期,名诗僧,《图画见闻志》评:“工画鹅雁鹭莺,尤工山景,善为寒汀远渚,潇洒虚旷之象,人所难到也”,作品备受当时文人赞赏。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黄庭坚等与之交游,苏轼名诗,“春江水暖鸭先知”亦是题惠崇画作,黄庭坚题“欲买扁舟归去”。从留下来的文字看,惠崇画作在当时影响是极大的。

7湖庄清夏图 局部 宋 赵令穰

赵令穰《湖庄清夏图》,绢本设色,纵19.1厘米,横161.3厘米。是卷现藏于美国波士顿艺术博物馆。我有幸于上世纪90年代末访问该馆,对是卷名迹作了鉴赏,令我至今难以忘怀。此图描写夏天南方露霭笼罩之景,用笔工致,笔墨柔润,表现出湖岸幽居之情趣,塘中荷香碧影,岸边烟树迷离,清幽静谧,景色宜人。构思巧妙,以平远深远之法互用,创一新格,(《画继》)记载“此必朝陵一番回矣”。当时画坛讥笑他不能出远门,《宣和画谱》也无不惋惜地记载:“使周揽江浙荆湘崇山峻岭,江南溪间之胜丽,以为笔端之助,则亦不减晋宋流辈”。似乎说赵令穰不能画大山雄壮之伟,是人们公认的缺陷,画史评论未必公允,虽不能绘大山纵壑,能于平常景物中独辟豀径,另创一格,是可以赞誉的。《湖庄清夏图》款题“元符庚辰大年笔”。即作于1100年。其传世作品《橙黄橘绿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赵令穰,字大年,宋太祖赵匡胤五世孙。约活动于神宗、哲宗时代(1067—1100),官至崇信军节度观察留后,赵氏出身皇室,独喜笔墨,尤善丹青,并好收藏法书名画,山水多画小景,汴京洛阳周边景色,擅坡坂汀渚,小山丛竹,江湖水鸟。

梁师闵《芦汀密雪图》,绢本,纵26.5厘米,横145.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卷为梁氏妙笔,写湖岸汀渚,枯木棘竹,气象萧疏,江天寥廓之景,鸳鸯游宿,寒江野水,意境清幽,雪岸竹疏,荒堤烟渺,款题署“芦汀密雪,巨梁师闵画”,卷尾有宋徽宗赵佶书题“梁师闵芦汀密雪图”七字。

赵士雷《湘乡小景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绢本设色,纵43.2厘米,横233.5厘米,此卷以夏季水塘禽戏游嬉为内容,笔法细丽,景色动人,松翠柳垂,池水如镜,野凫、鸳鸯、白鹭在池中飞翔,远处双禽立于坡岸,甲蟹横行,悠然自得,画卷融山水花鸟为一体,意境优美,为赵氏传世妙笔。

赵氏,字公震,宋宗室,官至襄州观察使,擅山水小景,有诗人思致,传世作品《湘柳小景图》旧藏北京故宫,后毁于天津。

8春山瑞松图 局部 宋 米芾

米芾《春山瑞松图》轴,纸本设色,纵62.5厘米,横44厘米,藏于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是轴名迹乃米芾独树一帜之作,画格被誉“米氏云山”,图中烟岚出没,峰峦变幻,近景坡石松树,笔法精妙,疏密有致,树干阴阳向背,意趣无穷,将王维“水墨渲染”、王洽“泼墨”、董源淡墨轻岚及其点子皴与江南多雨迷濛变幻无常的自然景色加以融会贯通,以横点创作出“米家山水之境”。

米芾(1051-1107),芾时作黻,字元章,号鹿门居士,襄阳漫士,海岳外史,祖籍太原,后迁湖北襄阳,晚定居润州(今中国江苏省镇江),以母待室仁皇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徽宗时召书画博士,擢礼部员外郎,人称“米南宫”。后出知淮阳军(今中国江苏省邳县),卒在任所 。米氏为人颠狂放达,冠服唐装,好洁成癖,知无为军时,州有奇石,具衣冠拜之,呼石兄,世有“米颠”之称,书名列入宋四家,对后世影响深远,精鉴古器物书画之类。画史记载芾能作人物画,曾说“李伯时病右手后,余始作画,以李常师吴生(道子)终不能去其气,余乃取顾高古,不使一笔入吴生”。著有《画继》《书史》。

郭忠恕《雪霁江行图》绢本设色,纵74.1厘米,横69.2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白描线条尤见功力,根根桅索笔直沉实,两根伸向画外的长索自然下垂,弧度恰到好处,线描劲挺有力,线条在图中每处各有不同,船帮线条疏松灵动,无板刻之迹,恰好表现木质结构,弯曲穿插随兴而发,造型准确,淡墨罩染,使赏者有寒江阴霭弥漫无际之境,水天空阔,无笔墨处见深䆳意境,誉为郭氏传世杰作。图中有徽宗赵佶题《雪霁江行图》郭忠恕真迹,亦乾隆题诗“大幅何年被割裂,竿绳到岸引人牵。江行应识多雪霁,剩有瘦金十字全。辛亥新正御题”。《明皇避暑图》绢本墨笔,纵161.5厘米,横105.6厘米。日本大阪市美术馆藏,我于2002年访问获观,无款识,画法精妙,宫室建筑宏伟壮丽,结构复杂,极尽细密,造型准确,山势江岸树木疏密,仙宫景色,令人陶醉。堪称绝品,传为郭氏画笔,今难以断定。

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绢本,水墨,纵25.5厘米,横525厘米。是卷为我国画史上著名的一幅风俗画,描写北宋都城汴京清明节这一天人们在城郊的种种活动,全画选择城外沿河两岸和城内大街的主要场面,卷首以静寂的春郊为开端,一座宏伟富丽的城门,横断画面,城里大街,又是一种安详景象,画家以生动之笔墨,刻画出五百余人物,不同类型的舟船、车、桥梁、市街店铺、民居不可计数,深入地刻画出汴京运河、船运情况和劳动者艰苦生活的场面,全景式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示十二世纪我国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和社会全貌。河上拱桥无柱,以巨木虚架于码头,结构精巧,造型优美,宛如飞虹,以鸟瞰角度,不断推移视点来摄取景物,完成了这幅巨迹之创作。

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中国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画院待诏,工于界画,擅舟车、市桥、郭径,别成一家。另有《西湖争标图》传世。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绢本,大青绿,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卷长三丈,仍在整匹绢上画成,无款,有宋蔡京题跋:“正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育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此赐臣京,谓天下士作之而已。”此卷王氏十八岁时作品,图中山峰岗岭,层峦起伏,江湖河港,烟波浩渺,气势雄浑壮阔,中间巉石邃谷,飞瀑鸣泉,绿柳红花,长松修竹,景色幽境,曲折入微,山水之间有渔村野市,水榭亭台,草庵茅舍坡石长桥,人物诸多,有捕鱼、赶脚、幽居、观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所有这一切都安排得有条不紊,虚实得体,疏落有致,紧凑而严密,技法精妙,以传统“青绿法”完成,远水近山皆用色彩表现又无繁冗杂碎之感,可谓“青山锦绣,碧水如蓝,一派王氏真面目也”。

王希孟,画史无考,生卒年不详,北宋末年画家,原为画学生徒,后被召入禁文书库,得徽宗亲授,画艺大进。于1113正和三年,创作《千里江山图》后亦绝无声响,清人宋荦推想,是卷创作后亦逝,故此卷为王希孟唯一传世之作。

李公年《山水图》,绢本淡设色,纵130厘米,横48.4厘米。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藏。此轴为李氏唯一传世作品,我于上世纪90年代末与杨仁恺先生访问美国,对该馆藏卷进行鉴赏。图中绘北方冬日荒野清旷萧瑟之景,画幅上端山峦在浮云中层层叠起,山脚隐于暮霭之中,寒溪曲折自远而近,滩岸苍崖古木疏林,通幅淡墨写景,清韵空旷,虚灵简远,为李氏传世之惟一真迹。李公年生卒年不详,北宋后期画家,为浙江提点刑狱公事,是一位文人画家,《宣和画谱》谓其:运笔立意,风格不下前辈,写四时之图,绘春为桃源,夏为欲雨,秋为归棹,冬为松雪,而所布置者,甚有山水云烟余思。善写四时朝暮,抒写富有诗意之景趣。

9远岫青云图 宋 米友仁

米友仁《远岫青云图》,绢本水墨,纵24.7厘米,横28.6厘米,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我于2003年访问该馆,获观此图,是图以显润笔墨表现云山树石,烟霭变幻,山色朦胧,“米氏云山”淋漓尽致,山头不作横点,渴笔皴与他卷稍有不同。《画记》说:“小米画作,风气尚乃翁,点滴烟云,草草而成,而不失天真”。此图水坡树石,云拥峰峦,笔饱水润,天际溟濛之境,堪称米氏绝品。虽然清人安岐惑疑。但未成公论,款识:“元晖戏作”。诗唐题九行三十三字,云:“绍兴甲寅元夕前一日自新昌泛舟来赴朝参居临安七宝山戏作小卷付与廪收”。下作画押,不可变识。

米氏传世作品《潇湘奇观图卷》,纸本,水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无款后米氏长篇自题,署款并钤有朱文友仁印,薛羲、葛元喆、吴匏硕、贡师泰、邓宇志、董其昌等宋元明人题跋。《云山得意图》纸本,水墨,画无款,后有米氏自题十三行署名,有宋人曾觌,明人吴宽、娄孟坚,清人笪重光、高士奇等人跋。其中曾觌一跋原题米芾书法,后移此卷上,与此图无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云山墨戏图》纸本,水墨,题款四行,“署之晖书”。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潇湘白云图》纸本,水墨,款“元晖戏作”。后幅自题三十五行,并钤“友仁”迭篆朱文印,又题十行,署“懒拙老人元晖”款,有谢伋、韩浒、钱端礼、洪适、曾惇、曹筠、洪迈、尤袤、钱闻诗、朱敦儒、朱熹、温革、林仰等宋人款识。另有明人沈周、董其昌跋款及明初王彝楷书《潇湘图考》叙述宋人出处,已不全。此卷现藏于上海博物馆。《云山图》纸本水墨短卷,画无款,尾有宋人王介,元人鲜于枢、郭天锡,明人方勉、宋极等跋,并有元人陆友,清人梁清标收藏印。现流传美国。此外有一卷三寸高《云山袖卷》纸本,水墨,无款,有《黄氏淮东书院图籍》条印及董其昌跋。疑为《五洲烟雨图》而别载成卷。

米友仁(1072-1153)南宋画家,一名伊仁,字元晖,晚号黄庭坚赠古印“元晖”,懒拙道人,懒拙翁等别号,世称小米,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其父为书画博士,徽宗召偏殿,米友仁作《楚山清晓图》,赐御书,画各轴,时年友仁十九岁,米氏继承乃翁画法,略变为新格,水墨横点,连点成片,构成“烟云变幻,林泉幽壑,生意无穷,强调“借物写心”,崇尚“平淡天真”,运笔草草,自称“墨戏”,对后世影响极大,米氏精鉴赏,高宗每得名迹必命友仁识并题鉴。米元晖祖籍太原,迁襄阳(今湖北)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

赵伯驹《江山秋色图》绢本,纵55.6厘米,横324厘米,无款,明初定为赵伯驹之作,明内府藏,后归清人梁清标,又旋归乾隆内府《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故宫博物院藏,徐邦达认为“北宋高手佳作”。赵氏擅山水、人物、花鸟各科,具有多方面的才能,能与文人画境融青绿之法,自有格局,《图绘宝鉴》称其人物画“精神清润,能别状貌,使人望而知其详也”,其青绿山水当时人赵希鹄评云:“大抵山水,初无金碧、水墨之分,要在匠心布置如何尔”。赵伯驹的“匠心布置”确高人一筹。明代董其昌云:“李昭道一派,传赵伯驹,赵伯骕,精工之极,又有士气,后人仿之者,得其工而不能得其雅”。《画继》赵伯驹“享寿不永”“故其遗迹,传世绝少”,故宫一卷未必真品。

赵伯骕《万壑金阙图》绢本,青绿,纵27.2厘米,横135.2厘米。无款,后有赵孟頫题定为赵伯骕所作,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虽为工整的青绿山水图,但画卷充满了浑厚滋润的文人气息,展卷一轮旭日从万顷碧波中喷波而出,霞光辉映,海天一色。一派雄伟壮丽气象,勾染水纹,宛转流畅,无迟滞之弊,汹涌澎湃之势,群鹤翔集穿过云壑间,把赏者引向更奇丽的海岛仙境,山峦亘绵,苍松虬枝,碧桃欲燃,琼楼金阙,山的画法不勾轮廓,不皴阴阳,而以浅绿横扫打底,再用横竖点苔积点成形,表示山上布满万松,复以黛青,墨笔润染,分出远近明晦,云光岚影,空蒙恍惚,云蒸霞蔚,意境幽远,酷似董北苑,、米元晖“落茄”云山画法,山坳曲径和山脚沙滩用重色,勾泥金,光辉耀目,金阙朱栏没骨法,直接勾金碧敷色而成,画面将勾勒、没骨、金碧、水墨、工笔、写意,单纯简洁精细入微巧妙地融为一体,大变勾斫之法,在传统青绿山水中别树一帜,清人安岐《墨缘汇观》赞此卷:“设色布景,全法大李将军,笔法气韵,若董源,山势点苔,类小米,乃画苑中奇品,生平仅见者”。

赵氏兄弟,伯驹,字千里,太祖赵匡胤七世孙,生卒年不可考,擅青绿山水,承大李将军一派。赵伯骕,字希远,伯驹胞弟,宋宗室,祖籍汴梁(今中国河南开封),南渡后居临安(今中国浙江杭州)官至和州防御使,《图绘宝鉴》评:“善画山水人物,尤工于花禽,敷染轻盈,顿有生意”。传世作品仅《万松金阙图》,描写临安凤凰山一带南宋宫阙外景。堪称绝品。

李唐《濠梁秋水图》,绢本,淡设色,纵24厘米,横114.5厘米,描写安徽濠水一带风景,展卷山川丛林,笔墨精微,枝干穿插,老木龙虬生长于苍岩巨石之间盘根错节,多种树木丛生于濠水之岸,造型生动,赋有生机,设色淡雅,夹叶略施淡朱,赭色染于密林中,与古干山石江水相映成趣,树下山石平台处,二老人清淡观景,纵逸高怀,雅态若道山仙人,神情清闲,衣纹线条用笔尤见功夫,巨石斧劈皴法显石之坚硬,苍点横陈,落墨精妙,远山横卧,左侧峡口,飞泉急泻,声急花溅,与山下溪水相接,水中矶石兀立,波纹回环,落叶漂流,初秋气爽之境,令人陶醉。全图运笔工整劲细,墨色浑厚,意境清旷,为李唐传世佳构,天律艺术博物馆藏,我与杨仁恺先生上世纪90年代末访问美国对李氏另一件作品、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晋文公复国图》进行了品鉴。对李氏的绘画有所了解,并做了进一步研究。李唐另一件作品《万壑松风图》,我在数年前访问台北“故宫博物院”,蒙江兆申先生高怀雅意,得以观矣。后有拙文李唐《万壑松风图》,发表在《水墨艺术》丛刊。李氏传世作品《采薇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灸艾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清溪渔隐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湖钓隐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策杖探梅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李唐,字希古(中国河南孟县)人,北宋徽宗时画院待诏,金兵破汴梁后,辗转到了临安(今杭州),流落街头,以卖画为生,建炎间,太尉邵宏渊荐,奉旨授成忠郎,画院待诏,赐金带,时年近八十。《图绘宝鉴》云:“颇受高宗赏识,称李唐可比李思训”,李氏擅长山水、人物、故事画,山水取法荆浩、关仝、范宽而有所变化,布局多取近景,突出主峰崖岸,山石大斧劈皴,积墨深厚,开南宋一代风气。

10秋窗读易图 宋 刘松年

刘松年《秋窗读易图》团扇,绢本,设色,纵26厘米,横26厘米,于辽宁博物馆藏。我于上世纪80年代末在该馆获观此图,留有文字,记述品鉴心得。图中绘苍松两株,高耸挺拔,老干虬枝,针叶茂密,翠盖荫浓,周围杂树丛生,枝条繁茂,近处巨石苍岩,枫树根发于巨岩凹凸处,崖后屋舍造型精微,线条劲直,略加淡染,崖前落叶泉涌,疏密成趣,屋内老者读易沉思,有未解之疑。童子立于屋内侍听候命,神态生动,屋外短篱柴门虚掩,篱边草木竹丛得造化之姿,趣味横生,花清染石,质感苔痕具妙,近处江水辽阔,水纹波环,笔法生动,远山隐藏江雾迷漫之中,远岸淡墨横扫,近处多见矶石,比李唐山水又增秀润。作品《罗汉图》绢本,设色,纵117厘米,横55.8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四景山水图》绢本,纵41.3厘米,横6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秋林纵牧图》绢本,设色,纵96.3厘米,横46.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瑶池献寿图》绢本,纵198.7厘米,横109.1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猿猴献果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款书开喜丁卯,即1207年。

刘松年,钱塘人(中国浙江杭州),居清波门,时称“暗门刘”,是孝宗、光宗、宁宗三朝宫廷画家,其师张敦礼是李唐的学生,因此刘氏画风与李唐一脉相承,李唐对他的山水人物画,起到了极大影响。

马远《梅石溪凫图》册页,绢本,设色,纵27厘米,横2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一件花鸟与山水相结合的小品,可谓“江南小景”的典型样式。画溪塘一角,红白山桃,横斜出崖,溪水清澈,涟漪晃荡,大小群凫,飞集戏游,一派春意盎然,生机无限,山石以浓淡大斧劈皴,坡石则以淡墨勾染,野桃根干虬曲,俯伸拖枝一直探向水面,含笑呼应,赋予诗意,有春溪水暖之境。

根据清代历鹗所编的“南宋画院录”及历史收藏家与鉴赏家跋语的记录,马氏的传世作品还是很丰富的,传世作品多在北京故宫博物院藏、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踏歌行》绢本,水墨,纵192.5厘米,横111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华灯待宴图》绢本,淡设色,纵125.6厘米,横46.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雪滩双鹭图》,绢本,淡设色,纵60厘米,横38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山径春行图》绢本,淡设色,纵27.3厘米,描73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晓雪山行图》绢本,淡设色,纵31.2厘米,横45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洞庭风细》《秋水回波》《层波叠浪》《长江万顷》绢本,浅设色,每段各纵26.8厘米,横41.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对月图》绢本,淡设色,纵149.7厘米,横78.2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寒香诗思图》绢本,设色,团扇,纵25.5厘米,横25.7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下闲吟图》团扇,绢本,淡设色,纵24.5厘米,横24.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根据清代历鹗所编的“南宋画院录”及历史收藏家与鉴赏家跋语的记录,马氏的传世作品还是很丰富的,人物作品有《三教图》《三仙传道图》《老子图》《钟馗移家图》《列子御风图》《孝经图》《商山四皓图》《渊明赏菊图》《和靖观梅图》《旗亭记曲图》《宫苑乞巧图》《踏歌图》《临江村社会图》。山水画《春山行乐图》《四景图》《四题图》《松泉图卷》《汉宫春晓图》《潇湘八景图》《春山》《夏山》《秋山》《冬山》《四景图》《秋江垂钓图》《虚亭渔笛图》花鸟画《写生花图》《折枝花图》《水墨花图》《竹鹤图》《荼縻黄葵图》《莲塘白鹭图》《梅花册》等。

马远,字遥父,号钦山,祖籍河中(中国山西永济),出生钱塘(中国浙江杭州),曾祖贲、祖兴祖、父世荣、伯公显、兄逵,均为画院待诏,马氏承家学,山水后师李唐能创新格,以峭拔简括见长,下笔遒劲严峻,设色清润,世称“马一角”,兼精人物、花鸟、山水尤为隆誉,与夏圭并称“马夏”,与李唐、刘松年并誉南宋四家。《格古要论》云:全境不多,其小幅或峭峰直上而不见其顶,或绝壁不见其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孤舟泛月而一人独望,此边角之景也。《曝书亭集》:“马远水墨西湖,画不满幅,人号马一角”。《山水家法》云:“人谓马远全事边角,乃未多见也,江浙间有峭壁大嶂,则主山屹立,浦溆萦回,长林瀑布,互相掩映,且如远山低平处,略见水口,苍茫处微露塔尘,此全境也。”马氏笔法高简而有力,工细清劲,画法沉雄古雅,《存诚堂集》云:“清古数笔而神致完备”。《珊瑚网》:“墨气淡荡,洒然出尘。”山石皴为“大斧劈”。墨凝重,并常利用色浓淡来对比表现烟云掩映之气氛。《西湖志全》:“马远树多,斜科偃赛,至今园丁结法,犹称马远云”。《王概画传》:“马远松多作瘦硬如屈铁状,间作破笔,最有丰至,古所蔚然”。

马远花鸟人物创作成就也很高,陈衍题马氏《梨花园》跋云:“尤有家学,于山水、花卉、翎毛、人物、皆变化古迹,自成一家”。

11溪山清远图 宋 夏圭

夏圭《溪山清远图》纸本,长卷,水墨,纵456厘米,横889.1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此卷为夏禹玉传世巨迹,以高远平远之法构成全卷真境。深山溪水,峰峦相接,全无堆砌拼凑之感,内容充实,意境空灵疏秀,笔法疏简清瘦,以大斧劈皴画巨岩,块面分明,勾斫有力,干墨湿染,浓淡交织,无不潇洒自如,丛林屋舍人物、舟桥、溪流等等,表现出自然之美。

夏圭南宋杰出画家,风格与马远接近,《珊瑚网》记载:“夏圭学李唐”。《妮古录》:“夏圭师李唐,米元晖拖泥带水皴”。《西湖志余》:“夏圭雪景学范宽,可见夏氏虽与马远近,又别豀径。人物画非同凡响,虽无传本,但在当时,留下了许多名迹,据《南宋画院录》载,《名山藏书图》《灞浐微行图》《南宫避风图》《张陵叱剑图》《灵武分兵图》《右军洗砚图》。山水有八十余帧。清《石渠宝笈》(包括续编和三编)中著录有卷画大幅十一件,《江山佳胜图》《长江万里图》绢本,设色,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江山无尽图》《秋江风雨图》《钱塘秋潮图》绢本,设色,纵25.2厘米,横25.6厘米,苏州博物馆藏。《梧竹溪堂图》绢本,纵23厘米,横2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雪堂客话图》绢本,设色,纵28.3厘米,横2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观景图》绢本,设色,纵24.6厘米,横25.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松溪泛月图》绢本,设色,纵24.7厘米,横25.2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西湖柳艇图》绢本,淡设色,纵107.2厘米,横59.3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别有册页小品未记。夏氏以描绘风、雪、烟、雨中的江湖景色为多。又擅长画手卷最为称绝。

夏圭,字禹玉,钱塘人,宋宁宗(公元1195-1125年),画院特诏,“赐金节”,与马远大致同时人。

贾师古《岩关古寺图》册页,绢本, 淡设色,纵26.4厘米,横26厘米,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画中意境,夜幕将尽,夕阳余辉,构图与马远“一角”相同。山石皴法,杂用短钉头,长括铁,小斧劈,石块崚嶒坚凝,山端耸有罗汉青松及古杉树,坡满山草,通幅上色,染以汁绿,山石的中央一段巧用赭石,于森然之中含有媚柔之态,为独匠之处。

贾师古,南宋画家,汴京(中国河南开封人),善画道释人物,师法李公麟,高宗绍兴(1131-1162)时为画院祗候,白描人物,有闲逸自在之状。

梁楷《雪景山水图》绢本,水墨,纵111.3厘米,横49.7厘米,日本国立博物馆藏,我于2003年5月访问该馆,获观此图,是轴描写两个身穿白色披风、头带风雪帽的骑驴人,穿行在山谷之中的情景,水边两棵老树,苍干虬曲,疏叶残枝,冰山雪峰,意境荒寒,山石皴少,簇点密林,淡墨渲染映衬出白雪皑皑隆冬萧瑟之景。

梁楷为南宋杰出的画家,传世作品《芙蓉水鸟图》,绢本,设色,纵25.1厘米,横25.1厘米,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院”藏,《秋柳飞鸦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六祖破经图》、《六祖截竹图》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藏,《泼墨仙人图》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八高僧故事图》上海博物馆收藏,《释迦出山图》日本国立博物馆收藏,背景树石,承李唐画法,造型严谨与减笔作品不同。

梁楷,祖籍东平,(今中国山东东平)祖上做过东平相国,梁氏生活在南宋中叶,宁宗赵扩朝任画院待诏,善画人物、山水、道释、鬼神、具有多方面艺术才能,擅白描与泼墨技法,夏文彦《图绘宝鉴》云:“院人见精妙之笔,无不敬伏”。根据夏氏此语,梁楷受院人无不敬伏之笔决非减笔画,应是严谨工细画格。

乔仲常《后赤壁赋》纸本,纵29.3厘米,横560.3厘米,乔氏传世名作。美国堪萨斯市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我有幸于上世纪90年代末应邀与杨仁恺先生访问该馆,展卷品鉴,留下文字。乔氏此卷构思巧妙,超尘绝俗,笔简而繁,群峰高耸,幽涧潺潺,松石茅屋,野竹茂树,溪桥陂陀,横江阔水景色变化,妙得苏轼《后赤壁赋》意境,将实景与幻想巧妙相结合,抒发闲情逸致。感受当时苏轼畅游心情,运用“异时图”的手法,充分发挥线条概括形象功能,使画面空间在不断转换表现出内容的变化。充分显示画家在艺术手法和修养上的追求。

乔仲常,生卒年不详,北宋末画家,河中(中国山东永济)人。工杂画,尤善道释人物,师法李公麟,《十六应真图》卷,众罗汉外,山水树石具备,传世作品有《后赤壁赋图》《山居罗汉》《高僧诵经图》。

北宋在167年及南宋150年时间里,其山水画创作已达到较高的艺术水平,并完成了宋画面貌,奠定了画史上的重要地位,人物画创作在继承传统同时不断创新,留下了时代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