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望岳》一诗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是最后两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里也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克服重重险阻登上山巅,面对眼前开阔的视野,心情会是何等的畅快!李白在登上南天门时也写下了赞美泰山的诗句:“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豪迈之感尽显。其实,登山与做人的道理是一样的,有志向、有追求的人,对待生活进取向上,同时也能够享受这个过程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泰山顶写生”是我去泰山采风入住岱顶“神憩宾馆”后,在酒店阳台上画的作品。站在高山之上,俯瞰山下泰安城,一幅壮丽的山川图景便展现在面前:右手边是日观亭、南天门索道、天街、孔子庙、弘德钟楼,左手边是瞻鲁台和碧霞祠,放眼望去,一览无余,画面感非常强烈。近景是一个“凹”字,犹如大岳张开双臂,呼唤群山。向山下望去,层峦叠嶂,众山归于主峰之下。白云缥缈于山间,群峰时隐时现,气象万千。为表现好这一场景,同时又符合山水画的创作规律,我在画的时候是将中间部分连绵的群山诸峰提起,直升到山顶,基本在同一视角上,以使画面看起来更加充实完整。近景初步以单线简约地几笔画出山的结构,并画好具体建筑物的位置,让画面具有可读性。远山用笔加重,采用了“计白当黑”的手法。所谓画意,就是在实景里找到山水画的构成要素,以满足画面需要。艺术不能为自然所困,在自然的基础上做艺术处理是艺术家的本能。左边山间的层层云烟,表现了天地交融的意韵,如阵阵钟声回荡在天际之间。(图一至图四为本次写生场景)

1图一

2图二

3图三

4图四

写生步骤:

2.从右手边开始,勾勒出日观峰、南天门索道以及孔庙。结构取势要稳,山坡基本只勾不皴,把建筑画在适当位置。(见图五)

5图五

3.再勾勒出左上角瞻鲁台和左侧碧霞祠的建筑结构,如山门、台阶、祠内基本的建筑物等,用笔要简约明确,并画出瞻鲁台下的衔接处的山体。(见图六)

6图六

4.补上近景的弘德楼,完善近景处理,山下诸峰要把握住山脉的层次和远山的走向。(见图七)

7图七

5.调整画面,对远景进行简单补充,用笔不要拖泥带水。画上建筑物周围的树木,烘托出远山的层次,注意要见线。画云时用笔要拙,虽然画的是浮云,但是在用笔上要更加稳健,才合乎画理。最后在左上角题上边款,完成这幅写生作品。(见图八)

8图八

现场写生的关键是作者即时的心理感受,笔墨技法都要从这一点发端。在这幅写生作业里,我基本上是把左右景物向中间压缩,近景向远推,远景向近拉,形成一个中景的画面构图。这么做不单是出于画面美的需要,也是为继承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规律,不为眼前实景所限制,而又尊重客观实体,一切从画面需要出发。笔墨是为画面服务的,把作者内心对大自然的感受转换成笔墨语言。石涛所讲的“墨非蒙养不灵,笔非生活不神。”也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