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曾云:

有佳墨者,

犹如名将之有良马也

2302-1101121I63364

徽墨,因产于古徽州府而得名,享有“落纸加漆,万载存真”之美誉。史料记载,徽墨生产可追溯到唐代末期,由于安史之乱,易州墨工奚超父子奚超、奚廷一家由河北易水南迁至徽州,得皖南的古松为原料,又改进了捣松、和胶等技术,创制出“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经久不褪,香味浓郁的佳墨。后被南唐后主李煜得奚氏墨,视为珍宝,赐国姓李作为奖赏,从此,歙州李墨遂名扬天下,世有“黄金易得,李墨难获”之誉,全国制墨中心也南移到了歙州。

宋元时期墨工又在前人的基础上,添加药物成为药墨,使人们不但用墨也开始了藏墨,因而墨开始向工艺品方向发展。名工与名品层出不穷,形成了以罗小华、程君房、方于鲁为代表的制墨名家。董其昌赞赏程君房所制的“玄元灵气”墨,说:“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

胡开文“夫子璧”墨 (四锭)

胡开文“夫子璧”墨 (四锭)

清代,徽墨制作分为四大名家系统,即曹素功、汪节庵、汪近圣和胡开文。他们对徽墨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制成了有如“金不换”的文苑珍品,其中龙香剂墨、天琛墨、仙桃核墨、紫薇恒星图墨、鱼戏莲墨、西湖十景墨等均为绝世之作,使徽墨形成了“落纸如漆,色泽黑润,经久不褪,纸笔不胶,香味浓郁,奉肌腻理”的特点。

其中最名贵的是超漆烟等高级油烟墨,这类墨散发出紫玉光泽,用于书法色泽黝而能润,用于绘画浓而不滞,淡而不灰,层次分明,故受到历代书画家的推崇。

鱼戏莲墨

鱼戏莲墨

解放前夕,徽墨业已处于“风前残烛,瓦上晨霜”的衰微阶段。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支持下,久负盛名的徽墨获得重生。这个时期,以成套的集锦墨,如“苍云珍品”、“延造法”、“萧湘八景”、“八宝奇珍”、“十二生肖”、“宝剑”、“金龟”、“蝉墨”、“罗汉墨”等,既畅销国内,又远销日本、东南亚及港澳等地。

清同治·胡开文制十二生肖墨六锭

清同治·胡开文制十二生肖墨六锭

在徽墨的历史长河中,可以说清代四家中的最后一家“胡开文”,是徽墨业中集大成的一家,同时又是把徽墨推向世界的第一家。清代后期,由于战乱和社会的腐败,徽州制墨业逐渐衰退,名家、名品的声誉也随之冷落。但唯有胡开文一家独呈一时之秀,一直保持着兴盛的局面。特别是他的“苍佩室”墨成了“抢”进皇室的贡品。这是什么原因呢?

后人分析有三个缘由:

一是胡开文重用墨模雕刻、设计人才。他曾不惜耗费巨资,派专人去搜集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北海、中南海等的蓝图,在汪近圣基础上,邀请名家名匠重新绘制雕刻,终于制出了《御园图》墨六十四块。

二是胡开文有一套“生意经’,他经常派出他的九个儿子到全国各地销售墨锭,扩大影响。

三是胡开文极注意制墨的质量,以“造型新颖,墨质精良”而压倒了诸家,这也是他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

清同治·胡开文制补拙轩套墨八锭

清同治·胡开文制补拙轩套墨八锭

当然,他的成功也不仅仅在于此,由其所创制的八宝五胆药墨,更是让他有着“药墨华佗”之美誉。他以熊胆、蛇胆、青鱼胆、牛胆、猪胆等,和入水牛角、羚羊角、蟾酥、珍珠、牛黄、麝香、朱砂等8种珍贵药材入墨,加入木材制成了凉血止血的八宝五胆药墨,治疗阳症有奇效,尤其对皮肤病、咽喉疾病、口腔疾病、痈疽疮疡、无名肿毒、症瘕积聚、关节疼痛、血症等疗效明显。

徽墨制作配方和工艺非常讲究,“廷之墨,松烟一斤之中,用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同时和以生漆捣十万杵”。因此,“得其墨者而藏者不下五六十年,胶败而墨调。其坚如玉,其纹如犀”。

胡开文制吴昌硕诗画墨

胡开文制吴昌硕诗画墨

而胡氏系列产品选料严格、精工细作、技术精湛,采用纯油烟、天然麝香等16种珍贵药材精制而成,有着优良的民族传统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具有色泽黑润,历久不暇,润泽生光,藏久愈佳,不裂干燥等特点,可谓是书画必不可少的工艺美术品。

1998年又开发了纯油烟胡氏系列“胡氏油烟墨”、“胡开文宝墨”、“胡开文书画墨”、“中国书画墨”等产品,使徽墨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艺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6598103307586521112

徽墨如墨中女子,含蓄、细腻、内敛,像极了黄梅戏中的白娘子,水袖轻扬,典雅、美丽。

徽墨如墨中之王,温润、洁净、一尘不染,让人一握在手,沁心透手,形神俱醉。

徽墨如一阕小词,婉约中不失刚健,舒美中富有骨气。

实用、优美和艺术融为一体,让人坐在小小的书斋中,面对这样一块小小的墨,一颗心竟如走进一片艺术的月光中,蹁跹起舞;如一朵墨梅,淡然开放,馨香飘荡。

一块墨,是一本竖行文字的书。

一块墨,是一首唐人的绝句。

一块墨,让人对之,心净如洗。


360截图20160921175158175

360截图20160921173435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