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驹,民国四公子之一,河南项城人。七岁时过继给长芦盐运使张镇芳为子,张镇芳乃清光绪进士,又是袁世凯兄嫂之弟,因此官运亨通,历任天津道、长芦盐运使、湖南提法使、署理直隶总督。民国成立后,任河南都督兼民政长。张伯驹自小聪明勤快又会说话,张镇芳夫妇十分喜爱,视若己出,给小伯驹创造了极好的成长条件。另外,张伯驹与袁寒云既是同邑,又有姻亲,袁寒云是伯驹早年情性相近,志趣相投的知己。
张伯驹不仅诗词、戏曲和书法声名卓著,他更为有名的是作为古字画鉴定收藏家的身份,在民国的文化界,不知道张伯驹等于没文化。即使如张大千、吴湖帆等大藏家,在他面前也自惭形秽,他是无可争议的民国第一收藏大家。
他的收藏包括传世最早之名画隋代展子虔《游春图》,最早之法帖真本三国陆机《平复帖》,还有李白《上阳台帖》,杜牧、范仲淹、蔡襄、黄庭坚、赵孟頫、杨婕抒等唐宋真迹二十余件,皆是国宝,举世无双。关于他收藏《游春图》的故事更是广为流传。
1924,清帝国覆灭,末代皇帝溥仪携带大量珍宝出逃北平。 1945日本投降,溥仪又从长春出逃,“伪满”皇宫被洗劫一空,不少书画名迹流落民间。《游春图》此时落入京城装裱名家马霁川等人之手,这是隋代著名画家展子虔唯一的传世作品,描绘了隋朝时期贵族游春的场景,是中国早期青绿山水画的代表杰作,被誉为“唐画之祖”。张伯驹得知《游春图》现身,立马询价,开价800两黄金。张伯驹无力购买随即通知时任故宫博物院马衡院长,希望国家出钱购买,可是战乱之时故宫亦以经费不足放弃。
张伯驹生怕《游春图》被卖给外国人,于是他委托当时的收藏名家马保山与卖家几经周旋,表示愿意自己收购《游春图》,最后协议成交的价格是220两黄金。张伯驹虽出生富豪,但多年收藏已搞得外债累累,卖衣服当首饰,到处借钱,最后把自己占地15亩原是大清太监李莲英私邸的院子以2.1万美元卖给了与之相邻的北平辅仁大学,又把钱兑换了20条黄金,东拼西凑,直到破产也只搞了130两。他又签字画押表示随后设法补齐余款,又请马保山担保,《游春图》才落入他手。
张伯驹得到《游春图》后,虽然由富贵公子变成了贫穷百姓,但他随即把自己的号改为“游春主人”,也把小书斋的名字改成了“展春楼”。
1970年张伯驹遇到马保山,张伯驹问旧账如何办?马保山说:“形势变了,对方完了,我也完了,你也完了,这事全完了。”说完,二人相觑大笑。
白雨余论:张伯驹有钱有古董时是张伯驹,没钱没古董时仍是张伯驹。“名士”不是钱能买得到的头衔,它是情怀和气度的另一个尊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