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闰中秋月帖》:帝王情怀
中秋美好佳节,书法皇帝宋徽宗当然要写字啊!赵佶以其刚柔并济的“瘦金体”写下《闰中秋月帖》(故宫博物院所藏)。据考证,此幅作品应是书于大观四年。当时的赵佶正是29岁,是其登基10年后。叙述了当年中秋夜满街华彩、月光皎洁、万象浩荡的美景。宋徽宗此时应心情愉悦,而乘兴赋诗咏唱。
赵佶的书法,早年学薛稷、黄庭坚,后又参合褚遂良诸家,初以挺瘦秀润,又变化“二薛”,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其“瘦金体”墨迹,优雅之气与瑰丽之气并重, 正如岳珂在《宝真斋法书赞》中所言:“金缕之妙,细比毫发,殆与神工鬼能,较奇逞并于秋毫间。”在字的结构上则继初唐遗绪,结字修长,但更加健朗爽利,有 兰竹之气韵。
《闰中秋月帖》结体自然,笔力深厚,是赵佶“瘦金体”已臻完善的佳作。作品浓郁着扑扑书卷气息,笔画细瘦如“筋”,挺拔有力,且舒展飘逸,气韵生动且不失腴润,更不显稚弱之气。诗文从与中秋相关的桂花、月亮等因素中生发出美好之意,营造出关于月夜的独特意境。对于中国传统文人来说,借物抒情是书法思想情感的重要手法,作为皇帝又是典型的文人,亦少不了这种情怀,尽显帝王之书的华丽之美,又与诗境结合。
《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遗世独立
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纸本,草书,纵25.2厘米,横36厘米。米芾在江苏担任涟水军使期间,最喜欢登临游览江苏涟水海岱楼。它在米芾的诗文中也经常出现,例如〈焚香帖〉(大阪市立美术馆藏):“雨三日未解,海岱咫尺不能到”,便提到在淫雨霏霏之日,他登海岱楼所见迷蒙的景致。 在另一阙词〈蝶恋花?海岱楼玩月作〉中,米芾也提到:“千古涟漪清绝地,海岱楼高。下瞰秦淮尾,水浸碧天天似水,广寒宫阙人间世。”并将海岱楼比喻为月亮 上的“广寒宫”,诗人登楼眺望,颇有遗世独立的感觉。
米芾以书法名世,在中国漫长的书法史上,宋朝书法“苏黄米蔡”四大家之一的米芾极具个性,堪称北宋书坛怪杰狂客。对于此帖,曾有记载说,米芾前后共抄录诗文两次。诗文之间也还有两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行家里手不能道。
《中秋帖》:纵逸豪放
关于中秋书法,最著名的,当然是王献之《中秋帖》了。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中秋帖》,与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珣的《伯远帖》合称“三希”,足见该作品地位。《书断》认为:“字之体势,一 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其隔行”。
《中秋帖》共3行22个字,内容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褢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没有落款。作品纵逸豪放,应是王献之创造的新体。
《中秋帖》颇受清代乾隆皇帝的喜爱,被认为是晋代王献之“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呈现出雄姿英发的爽朗之气,历来评价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