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早就注意到月到中秋有超乎平常之明。周人会在中秋举行仪式,以祭月迎寒。至魏晋以后,中国人兴赏月,唐宋更是流行。也是从唐开始,中国人有了中秋节,千年既久,到现在已经成了传统和习惯,祭月也演化成为赏月,这标志着人从对月之崇拜发展到对月之审美。 公元1076年,苏东坡的中秋节是在密州一个超然台上过的。有朋友陪伴,自夜至天亮豪饮,大醉。7年不见其弟,由衷怀念。作”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词,传诵至今。

在书法圈,苏东坡的另一个朋友米芾,一到中秋更是常常被人想起,除了众所周知传为乾隆三希之一传为王献之的《中秋帖》为其所临,还有《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亦是经典名作。中秋望月怀古,我们不妨一起从米芾这两个帖里来领略千年的月光!

顺祝中国书法网网友们中秋快乐!

米芾草书《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

1米芾《中秋登海岱楼作诗帖》即为《中秋诗帖》(草书九帖之六、七) 纸本 草书

纵25.2厘米 横36厘米 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释文:

中秋登海岱楼作。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

目穷淮海两如银。 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信书亦一难事。

2 4 3海岱楼位于涟水(江苏涟水),是著名的风景名胜,米芾时常登楼,眺望淮河入海处辽阔壮丽的景色。在本诗帖中,米芾形容海口一片水光粼粼,好似银泻大地,而天际出现万道虹光,孕育出宝贵的珍珠。在诗的后半,米芾则引“吴刚伐桂”的典故,谈到若非吴刚日复一日,不停地砍伐桂树,快速生长的桂枝,必定撑破月轮。米芾以此暗喻自己的仕途常为人所阻,无法充份施展。

5 7 6在帖中米芾前后共抄录诗文两次,中间加入一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可见对书法求好的态度。涟水时期,米芾勤于练习晋人草书,此帖与《焚香帖》、《草书论书帖》都是其中的例子。另外,米芾也经常与薛绍彭书信往返,讨论购帖事宜、交换习书心得,或是品评论书,两人堪称最佳书画友。8 13 12 11 10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