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鱓于康熙五十年中举,于康熙五十三年以绘画召为内廷供奉,因不愿受“正统派” 画风束缚而被排挤但遭忌离职。于乾隆三年出任山东滕县知县。为政清简,颇得民心,后因得罪上司而被罢官,遂长居扬州,以画为生。

李鱓自幼喜爱绘画,16岁已经颇有名气,后入宫廷成为宫廷画师,但是他的人生并不顺坦。李鱓“以忤大吏罢归”。在“两革科名一贬官”之后,至扬州卖画为生。与同乡人郑板桥关系最为密切,故郑板桥有“卖画扬州,与李同老”之说,并说他是“才雄颇为世所忌,口虽赞叹心不然”。曲折的人生深深地影响了他的绘画艺术风格。他早年曾从同乡魏凌苍学画山水,继承黄公望一路,供奉内廷时曾随蒋廷学画,画法工致,宫廷工笔画造诣颇深。后又向指画大师高其佩求教,进而崇尚写意。在扬州又从石涛笔法中得到启发,遂以破笔泼墨作画,风格为之大变,形成自己任意挥洒、“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的影响。

1此幅作品水墨绢本,尺幅较大,有近10平尺,为李鱓的赠友之作。李鱓在款文中写道:“道人写竹并枯丛,本与禅家气味同。大抵绝无花叶相,一团苍老暮烟中。退庵禅师四十寿。复堂,李鱓。”,观其书法,以颜柳筋骨为托,古朴老辣,错落参差,于质实中见空灵,使整幅画面的气韵更加淋漓酣畅。为此光绪中无锡秦祖咏著《桐阴论画》时说他“书法古朴,款题随意布置,另有别致,殆亦摆脱俗格,自立门庭者也”。今人抚观昔人画作,知其不妄言也。观此作画法气度,古树静穆,墨竹斜依,虚实相承,墨色浓淡不一,意蕴不一,却又相映而生。画面似为晚秋萧索之景,却给人以不媚世俗、君子自持、狂放恣意之感。与同为擅画竹的郑燮,虽用笔皆“怪”,但风格迥异,实为自出机杼之作。

同为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为此作题跋道:“此复堂先生六十内画也,力足手横大是青藤得意之笔,不知者以为赝作,直是儿童手眼未除耳。板桥郑燮。” 自古文人相轻,亦有文人相惜,郑燮此言赏而鉴之,以徐青藤笔墨比之,甚多夸赞之词。忽感郑氏之言亦颇多深意,乃悟岂非二人同为高风亮节,不仕名利之人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