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晚年多次写过《临河叙》,可见他对王羲之书道的赞赏。自称临仿,其实尽出自运。他不取王书的俊朗风韵,但用中锋凝重之笔,直抒胸臆,虽拙而逸,虽厚而清,尽管不以妍媚悦人,但风韵内蕴,气骨高华,读之令人美不胜收。

1清 八大山人 行书临河叙 嘉德2014春拍 成交价575万元

从康熙三十二年(1693)开始,八大山人独立的书法作品骤然增加,其间他尤其爱写《临河序》。《临河序》之名见《世说新语·企羡第十六》南朝梁人刘(峻)孝标的注文,是经过删改的《兰亭序》。《兰亭序》最早收于唐人编著的《晋书》,全文三百二十四字,《临河序》一百一十二字。不但文字有异,还有两处改易,语序亦略有不同。故有晋人谓之《临河序》,唐人称《兰亭序》之说。八大山人所写的大小《临河序》传世的不少于二十件,今天人们能够见到的最早的《临河序》是他在六十八岁时写的。《兰亭序》出世以后,历代书家临摹《兰亭序》,无不重视一个“像”字。八大山人早期学王羲之,也自认为已经将王字写得很像了,其实这只是表面的“似之”而已。

2

他晚年独创的“八大体”,雄浑饱满,骨力天成,安详自在,逸韵横生,线质、结字、境界、格调均前无古人。他的书风是融篆书笔意於行草,形成沉厚圆转,纵横奇伟,大巧若拙。他的这种书风,出於对晋人散淡闲适,人与自然亲和的向往。真乃前无古人,来者难继。因此晚年他写《临河序》,用的是二王笔法,但结体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书风,与王羲之妍美流便的书风迥异。八大山人有多幅临王羲之《兰亭序》或称《临河序》,不但形迹不似,连内容也不一致。八大山人“临”《兰亭序》, “临”其实就是“读”,先文而后墨,以书法兼之画法。是根据他自己探索所得的王羲之书法的艺术神髓,以秃笔作书,用笔圆健、结体奇宕、意态从容的“八大体”行草书对《兰亭序》加以再创作,而不是复制。现藏北京故宫的《临河序》,已不再是简单的模仿,完全是意临,有晋人的风韵,静得很,有古气,境界非凡。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当代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书画家饶宗颐 ,有“北钱(锺书)南饶”、“北季(羡林)南饶”之誉,他评价八大山人的《临河序》,“行笔如精金璞玉,以宽博胜。犹见维摩居士褒衣缓带,凛然不可犯”。还说他:“学王而去其妩媚,结体尤疏畅,得映带左右之妙。真杰构也”。美国耶鲁大学、东西大学的王方宇教授,一生研究、鉴赏、收藏八大山人的作品,是当代最负盛名,最有权威的八大山人研究专家。据他统计,自康熙癸酉(1693年)至康熙庚辰(1700年)八年内,款署八大山人的《临河序》他所见共十八件,其中伪作六件,真迹十二件。在这十二件中,以册页小幅为多。二零零八年中国嘉德古代书画专场,八大山人的行书《临河序》以464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摘得该场桂冠。3 5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