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秋帖》是著名的古代书法作品,曾被清高宗弘历(乾隆皇帝)誉为“三希”之一,意即希世珍宝。
中秋帖 晋。王献之书。宋米芾摹。行书。纸本。3行,共22字。
纵27厘米,横11.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
(作品《中秋帖》图片采自月雅书画中国网“高清数字博物馆”)
释文:中秋不复不得相还为即甚省如何然胜人何庆等大军。
《中秋帖》,行书,共3行,共22字。纸本,纵27厘米,横11.9厘米。传为晋王献之(344—386年)书。根据笔法及文字看,应是宋代书画家米芾临摹王献之《十二月割至帖》中的部分文字。
《中秋帖》是《宝晋斋法帖》中王献之《十二月割至帖》的不完全临本。帖用竹料纸书写,这种纸东晋时尚制造不出,约到北宋时方出现。
从行笔可以看出,所用毛笔是柔软的无心笔,故笔画厚润连绵。而晋朝使用的是有心硬笔,吸水性较差,笔的提、按、转折往往不能灵活自如,常出贼毫。如此帖那种丰润圆熟、线条连贯、行气贯通、潇洒飘逸的效果是写不出来的。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云:“献之《中秋帖》卷藏檇李项氏子京,自有跋。细看乃唐人临本,非真迹也。”清吴升《大观录》云:“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据当代书画鉴定家研究,大多认为是宋朝画家米芾所临摹,故同样宝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