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
古人对于中秋的重视,仅次于春节,甚至在某种程度上更远胜过年。每逢中秋之夜,仰望天上的月亮,心中顿生无限遐想与相思之情。自古以来,人们将臆想中最美好的故事都给了月宫!嫦娥,吴刚,桂树、白兔,还有那只蟾蜍被文人墨客们作为永恒的主题,构成了他们笔下一首首婉约的诗词,一幅幅唯美的书画。
丁观鹏赏《中秋贴》真迹后,在卷尾处作《秋色平分梧梢月上》此景以衬《中秋贴》。
此幅画明月皎洁,高挂天际。庭院深处,高植著虬松、梧桐与芭蕉,枝叶苍郁欣茂,地面另有芙蓉、蜀葵、雏菊等花卉,竞吐芳香。奇石上盤踞的蟠螭,正低伏泻水,池中波纹荡漾。
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旁立侍女三人,或临案焚香,或捧奁,或荷琴,神情庄严静穆。女子对月祈福,自唐代以降,即已蔚为流行,此作或与古代的拜月风尚攸关。
唐代妇女拜新月,多是祈求青春常驻。常浩《赠卢夫人》:“佳人惜颜色,恐逐芳菲歇。日暮出画堂,下阶拜新月。”中唐大历才子吉中孚之夫人张氏有《拜新月》之诗:“拜新月,拜月汝楼上;鸾镜始安台,蛾眉已相向。东家阿母亦拜月,一拜一悲声断绝。昔年拜月逞容辉,如今拜月双泪垂。回看众女拜新月,却忆红闺年少时。”看来,拜新月应是年轻妇女的事。
此图采取马远常用的边角之景,所绘的是十五中秋美景之夜,一轮圆月高挂空中,照的天地是那么的明亮。在这“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美景月下,恰逢远方多年不见的好友佳节来访,这让刚刚还在睹物思友的主人家中,立即增添了极大的精神欢乐。有诗句曰:“得好友来如对月,有奇书读胜观花”,似乎正是这个意境。画面上的主人,体态轻盈,举止文雅,面如春风,手中把杯迎友,显得是那么的亲密愉快。旁有四童仆,一侍立待呼,一侍果备用,另一侍酒小童,正在回望另一侍琴上台阶的半隐文童。整幅画面虽只写主仆六人,然内含笔墨神态各异,颇具生动真趣。月下空旷的山林是那么的幽雅静谧,然而月色中,依旧挡不住这欢愉间的良辰和美酒。
钱塘江因为有着奇特卓绝的江潮景观,千百年来,每到中秋,总吸引无数游客争睹此一奇景。这样的观潮风气在宋代已相当盛行,尤其在夜晚,皓月当空,江潮那排山倒海、有若万马奔腾的气势,总令观者屏息难忘。
李嵩的这幅《月夜看潮》图,所画即南宋时临安(今浙江杭州)中秋夜观海潮的情形。高悬的明月下,浪潮卷涌成一直线奔驰而来;江畔华美的平台阁楼上,隐约可见有人穿梭、呼指着。整个画面没有拥塞的车水马龙、也没有激情喧闹的人海,取而代之的是远山江帆、月影银涛,一幕祥和而又没有纷扰的景致。李嵩以极为细腻的情感与笔触,描绘了精妙的楼阁与粼粼江涛,也写出了苏轼“寄语重门休上钥,夜潮留向月中看”的诗情,是一幅情景精致的杰作。
此图绘杭州岁岁观潮之乐,台榭亭阁,花木奇秀,影映湖山。天际皎月高悬,沿岸豪门贵宦的平台阁楼上,多人伫立观赏卷涌而来的浪潮。人物皆以粉点成形,再用墨笔勾勒,然因年代久远,画上点粉均已脱落,徒留白影而已。楼阁内部陈设简单,装潢尚典雅,置有一朱漆插屏及两张圆藤墩。根据北宋仁宗天圣七年的敕令,红漆家具只有皇室可使用,富贵人家则多漆以乌漆,故此图所绘应是皇亲贵戚的豪华建筑。
杭州八月正是丹桂飘香的季节,赏桂与中秋观潮同样具有强烈地域性。为了取得画面构图的平衡,在景观相对薄弱的地方,以山石树木来点缀。透过高阁脊檐和乔柯的枝梢,遥望潮峰奔腾、浪花飞溅的钱塘江,远山则构成优美的天际线。画家仅取宫苑建筑之一角、远山一抹用花青淡染,成功展现“江天一色,孤帆一片天边来”的寥阔之感。
整卷由画面与书法两部分组成,画面高34厘米,长135.5厘米,书法部分高34.5厘米,长895厘米,高头大卷,可称沈周书画作品中的煌煌巨制。
卷引首有贞伯题写“有竹庄中秋赏月”大字篆额。贞伯即李应桢,与沈周为同乡,均是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景泰四年举会乡试,入太学,授中书舍人。后迁南兵部郎中,弘治中官至太仆少卿,学为明朝第一。
画面描绘的是沈周在其居所“有竹庄”内的平安亭与友人中秋饮酒赏月时的情景。山水清胜,竹树桥亭,明月高悬,景致幽静。书法部分则是沈周满怀激情,以七言律诗的形式,兴致勃勃地抒发其与浦汝正等友人中秋赏月时的复杂心情。
该卷画作笔墨雄健老辣,格调疏简苍劲,意境清幽高旷,具有粗沈山水画的特点。书法则结体严整,笔法沉着稳健,苍劲老练。整卷书画诗文相映成章,堪称诗、书、画三绝。据诗中“老夫老及六十年,更问中秋赊四十。”句可推知此卷为沈周于成化二十二年即1486年六十岁时所作。
张路所画人物,用笔钢劲流畅,多作神仙、士子、渔夫,此幅《月殿嫦娥图》形象质朴,衣褶简洁,神态清朗。嫦娥怀抱月兔,二者眼神对接流露出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