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铎
《赠汤若望诗册》
“月來病,力疾勉書,時絕糧,書數條賣之,得五斗粟,買墨,墨不嘉耳,奈何!”
这段话是明末清初书法家王铎,为一位外国来华传教汤若望所书写的一册页《赠汤若望诗册》里最后的特别标注。不知当时王铎的目的何在,是表达自己的心情还是祈望汤若望能出手相助呢?
据资料知悉
王铎曾经因社会动乱,颠沛流离,困居乡里,穷愁潦倒,全靠卖字或亲友接济才能勉强度日。尽管他已无钱购买好纸佳墨,但还是创作出《赠汤若望诗册》。他书写时因为纸墨不好,心绪不佳,这幅诗册中多处出现落笔时“跑墨”现象,成为完全破坏了笔法线条和字形的败笔,即成“墨猪”。对此他深感遗憾和愧疚,并在诗册中特别标注说:“月来病力疾,勉书时,绝粮,书数条,卖之得五斗粟,买墨不嘉耳,奈何!”
汤若望(字道未)於1622年抵华,稍后,在徐光启的请求之下,获朝廷征召参与历局的修历工作,开始其在中国明、清两代政府中长达三十八年的服务生涯。康熙元年(1662),汤若望在管钦天监监正事十八年之后,终获敕封为光禄大夫,并得以用一品顶带、著绣鹤补服,成为历史上在中国任官阶衔最高的欧洲人之一,并为极少数获封赠三代以及恩廕殊遇的远臣。
王铎于顺治二年(1645)在南京降清,并随清军将领多铎抵达北京。或因听闻旧识汤若望已於前一年十二月接掌清钦天监,乃决定手书一卷相赠,内容则选择他在崇祯年间(1628-1644)赠给汤若望的七言律诗四首。虽然在此一册页(装订成册的书法作品)中从不曾明白指出他书写的目的,但因王铎当时贫病交加,他显然希望此一旧作能令新贵汤氏忆起两人先前的交情,而加以周济。
江西美术出版社《名碑名帖完全大观:王铎·赠汤若望诗册》,是王铎的盛年之作,共书写了八首诗。前四首是写给汤若望的,赞美了汤若望才华横溢和见多识广,抒发了自己对异域风情的神往之情,并祈望汤若望能出手相助;后四首是吟咏自己人生的,是追随天子,荣归朝堂,还是回归田园,耕读人生?表达了自己在国破家亡、战乱频仍年代难以抉择的矛盾之情。《赠汤若望诗册》书风欹侧潇洒,气势纵横,整部作品酣畅淋漓,墨色富于变化,是王铎行书力作,也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其中,在用笔结字方面,学米芾的地方甚多,如第五首诗中的“旧年”两个字就是米芾《虹县诗》中这两个字的双钩。整幅作品出规入矩,书写徐疾得体,牵丝变化莫测。字形变形夸张,错落有致,独标风骨,与王铎其他行书墨迹相比,在学习传统的同时,具有王铎较成熟的个人面目
王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