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中国自古立德立功立言之人有两个半,一是诸葛亮、另一个是王阳明、而曾国藩只能算半个。

1王阳明

王阳明于明宪宗成化八年(1472年)九月三十日出生于一个书香门第、官宦世家,其远祖为东晋权臣王导。其父王华,成化十七年(1481年)状元,为官颇有情操,为明孝宗器用,历任礼部侍郎。正德年间因得罪刘瑾,被外派南京吏部尚书,又被贬职,之后被罢免。

明弘治十二年(1499)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守仁以文士授兵部主事,便蔑视守仁。一次竟强令守仁当众射箭,想以此出丑。守仁再三推辞,张忠不允。守仁只得提起弓箭,拉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全中红心,全军欢呼,令张忠十分尴尬。王守仁做了三年兵部主事,因反对宦官刘瑾,于明正德元年(1506)被廷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修文县治)驿丞。前往龙场途中历经波折,成功逃脱锦衣卫追杀,最后在龙场悟道。刘瑾被诛后,任庐陵县知事,累进南太仆寺少卿。其时,王琼任兵部尚书,以为守仁有不世之才,荐举朝廷。

正德十一年(1516)擢右佥都御史,继任南赣巡抚。他上马治军,下马治民,文官掌兵符,集文武谋略于一身,作事智敏,用兵神速。以镇压农民起义和平定“宸濠之乱”拜南京兵部尚书,封“新建伯”。后因功高遭忌,辞官回乡讲学,在绍兴、余姚一带创建书院,宣讲“王学”。嘉靖六年(1527)复被派总督两广军事,后因肺病加疾,上疏乞归,1528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529年1月9日)于肺炎病逝于江西南安舟中。隆庆年间追封侯爵。

阳明先生不仅是宋明心学的集大成者,一生事功赫赫,故称之为“真三不朽”。其学术思想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国家乃至全球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因此,王阳明(心学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王守仁是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书法家、哲学家和军事家,非但精通儒、释、道三教,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

因他曾在余姚阳明洞天结庐,自号阳明子,故被学者称为阳明先生,后世现在一般都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在中国、日本、朝鲜半岛都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阳明先生一生,著作甚丰。他死后,由门人辑成《王文成公全书》三十八卷,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传习录》和《<大学>问》。

王阳明在明代书法史上也有重要一席,只是被其突出的哲学成就所掩。他初学《圣教序》,甚得右军之法,偶参时人笔意。因为本人为政府中官吏,所以习气难免,幸知时弊,其书重雅而摒俗。王阳明楷书端庄高雅,代表作有《时雨堂记》《纪功碑》等;行书代表作有《矫亭说》《四箴卷》、《纪梦诗题壁》等,蕴藉隽逸,豪放舒展;草书随意为之而无飘浮之嫌,特别在龙场贬谪期间所书《何陋轩记》《象祠记》,其行笔疾如风雨,矫若龙蛇。其行书作品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妙。

明中后期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徐渭称赞王阳明书法说:“古人论右军(王羲之)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王阳明)乃不然,以人掩其书。观其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

王阳明无意于书,却矫矫不群,这是以他的道德学问、为人之道渗透于书法之故。他曾说过:“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充分地表达了道与技的关系:以道立于心中,技也自然高妙,反之,则道不专技也平常。

以下是收藏君搜罗的一些阳明先生墨宝,请诸君欣赏:

2《矫亭说》(局部)明 王阳明 藏于上海博物馆

《矫亭说》之文是其父王华应朋友崑山方秋卿之请而作,此件原大,但已被割裱成册页。徐渭曾评其书:“翩翩然凤翥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且传矣。”册页后有清人钱大昕、方治、陆世仪、归庄等人题跋。钱氏评价《矫亭诗》说:“笔势纵逸如李北海。生平所说真迹,以此为最矣。”

3《龙江留别诗》卷(局部) 明 王阳明 纸本草书 高清原拓 28.1×296.6厘米(1516)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书於正德十一年(1516),王阳明四十五岁。纸本,草书。凡五十八行,计二六七字。九月,由尚书王琼特举,升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这就是诗小序中的“领南赣之命”。出饯时在南京,故“龙江”指南京的龙江关。送别的人中,大司马白严乔公,时官南京兵部尚书。太常白楼吴公,指吴一鹏,字南夫,号白楼居士,长洲人,时官南京太常寺卿。莲北鲁公為鲁鐸,字振之,时官南京国子祭酒。王阳明此次奉命心情较為复杂,去年祖母年九十六,思乞恩归一见未允;而汀、漳各郡皆有巨寇,此行前途叵测。诗中说:“莫将分手看容易,知是重逢定几时”,“豺狼远道休為梗,鸥鷺初盟已渐虚”,都表明他远离友人的复杂心情。

但本幅的书写较為自然,行笔流畅清劲,略无凝滞,线条的粗细浓淡一应自然,字之间也疏朗有致,看不出有一丝感伤之气。本卷乃為其送行友人白楼先生专门书录,是王阳明传世代表作之一,乾隆年问曾刻人《三希堂法帖》。卷中有清初朱之赤及乾隆、嘉庆内府鉴藏印多枚。卷后有朱彝尊题跋。

4《行草手札》 明 王阳明 手迹 经折装共14纸,上海图书馆藏

守仁手札流传甚少。此为 其答虞佐侍御(即浙江按使 唐龙)书,计一通,书法挺劲古逸。 款署“守仁”钤有“阳明山人之印”,末署“七月五日寓广信具”。当为明正德十六年其自南昌返浙时所作。另钤有“流传在海昌张渭渔处”旧藏印。

5《铜陵观铁船歌》卷,明,王守仁书,纸本,行书,纵31.5cm,横771.8cm。

此书是王守仁在铜陵献俘后回南都的舟中所作,由“铁船”引发出内心感慨,感叹人生道路的坎坷,时年49岁。作品每行以三个字居多,行间疏朗,字间互不连属,但每个单字却牵丝不断,如“观”、“洁”、“难”等。通篇字体修长,行笔快捷,骨力内涵,豪放中见沉着,遒劲中见秀丽,有米芾书法“沉着飞翥”的神韵。

6《与郑邦瑞尺牍》(局部)明 王阳明 纸本,行草。纵 24厘米,横 392.8厘米。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附属美术馆蔵

7王守仁《别妻侄诗》轴 纸本 行草书 92.8×35.3cm 正德九年(1514)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此幅可见其行笔快捷却不浮滑,用笔浑厚秀劲,给人以含筋裹骨之感。结字瘦紧绵密,并有欹侧之势,章法摇曳多姿,变化不定却又统一协调,全篇有跳荡之感。

正德甲戌(1514)王阳明的政治生活中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年初,以祖母疾亟故,疏乞致仕,不允。六月,奉敕勘处福建叛军,至牛城,闻宸濠反,遂反吉安起义兵。六月拔南昌,擒宸濠。九月,献俘发南昌。其间,武宗南巡至维扬,王阳明十月在南京。十一月才返江西。这年十月,因妻姪将游岳麓,王阳明写了这首送别诗。从诗表达的心境看,其时王阳明心情较為沉重,有辞归而不能行的无穷感慨。此诗《王文成公全集》未收。

8 13 12 11 10 9《奉寿西冈罗老先生诗》卷 明王阳明 纸本 行书 27.6×258.2cm (1516)

浙江省博物馆藏

本幅用笔劲挺瀟洒,骨力峻拔,风神高远,多有露峰,但能沉著,尚嫌不够洒脱。

正德十一年,王阳明四十五岁,九月升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处。三月,王阳明作寿诗一首奉寿西冈罗老先生。西冈在江西吉安泰和县,為罗钦顺故乡。罗钦顺(1465-1547)字允升,号整庵,大王阳明七岁,弘治六年进士。 1510年刘瑾被诛后升南京礼部右侍郎。学术思想上与王阳明為近。从诗序的口气看,此寿诗中的罗老先生当指罗钦顺父亲。

14王守仁《回军上杭诗》轴 纸本 行草书 138.5×69cm 正德十二年(1517)

上海博物馆藏

正德十二年,王阳明四十六岁。正月至赣平寇。行十家牌法,统兵大破大帽山军,二月十九日,直捣象湖,杀詹师富、温火烧等七千有奇。漳南数十年逋寇悉平。至四月,王阳明方驻军上杭。故此幅的写作时间当在一五一七年四月。时三月不雨,至四月班师,驻军上杭,祷於行臺,得雨。诗中“溪雲晓度千峰雨”印证了这一时间。梁郡伯為地方官,与王阳明有交往。王阳明一五一五年曾有手札给他。本幅是草书,书写轻鬆自如,喜悦之情自然流露在点画问。笔意酣畅,字势较為紧密,字形大小穿插,颇有轻快之节奏,顾盼照应,一气呵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