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谱代代相传,通常下字考究,尤其是主打传统文化的班社。
一行之内三个字,分别犯了三种忌讳:
1)习惯:“以儆效尤” 是个常用成语,“警”字的误用属于中学语文考试范围。
2)繁简:“发指” 是头发竖起来的意思,故从“髟”部,繁体是“髪” 而非“發”。
3)统一:“耻”字原本算不上错误,但通常在一篇严肃文章中,不可以混用。
这里的混用,包括:
时而用简体,时而用繁体;
时而用官体(如“臺灣”),时而用俗体(如“台灣”);
时而用楷体,时而用行体……
古人之“恥”,从心耳会意。
《六书总要》说:凡人心惭,则耳热面赤,是其验也。俗讹作耻。
今人之“耻”,并非繁体简化,学术上的叫法是:自然讹变。
所以你在简体文中写“耻”,毫无问题;在隶书或行草中写 “耻”,尚可一辩;可偏偏这是一本繁体版的方正启功体!字体还是盗版的,混进了不少奇怪的东西
古人有三个不同的字,如今都统一写成“系”:
系列的系,繁体是“系”;
关系的系,繁体是“係”;
维系的系,繁体是“繫”。
现在知道国家为什么要力推简体了吧?
就是为了照顾你们这些文盲啊!!!
同样的道理,简化为“钟”字的也不尽相同:
钟表的钟,繁体是“鐘”;
钟爱的钟,繁体是“鍾”。
——这就是钱鍾书不愿把名字改作“钟”的原因。
前面我们提到:头发从“髟”,繁体为“髪”。
所以毛发蓬松的松,也从“髟”部,繁体为“鬆”。
而松树的松,繁体就是本字。
确切地说,矮大紧对应的不是高晓松,应该是高小鬆……
好个家谱,连名字都能写错!
或许有人不服,说万一人家朱鹤松起名时,原本就是想松松垮垮的呢?
不仅是名,这家谱连姓也不放过。
作为姓氏,“范”的繁体和简体是相同的。
看偏旁也知道,只有跟模子和车轨相关时,才能写成“範”啊!
再翻下去,光别字都能写一本《德云社冢谱》了。
德云社第十一条班规:
如果繁體字用不凖,就不准用繁體字!
文章转载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