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为人们早期生活中带来了空前的进步,推动了人类文明与发展,技的成熟奠定并完成了方法论,从而将单一的技上升到理论研究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美境界,艺术创造亦然。我国书画艺术创作有着1500余年的辉煌历史,从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漆画屏风及宋人所摹晋人下真迹一等的诸多名迹中可窥一斑,如大英博物馆藏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宋人摹本《落神赋》,展子虔《游春图》阎立本《步辇图》韩晃《五牛图》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张萱、周昉《唐宫仕女图》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辽宁博物馆藏宋人摹本《落神赋》五代《簪花仕女图》宋人摹本《虢国夫人逰春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唐人宫乐图》巨然《层岩丛树图》范宽《谿山行旅图》郭熙《早春图》黄居宷《山鹧棘雀图》李唐《万壑松风图》,上海博物馆藏唐孙位《高逸图》五代董源《夏山图卷》徐熙《雪竹图》赵佶《柳鸭芦雁图》,美国波士顿美术馆藏原北齐杨子华创作《北齐校书图》唐人阎立本再稿及宋摹本残卷及《历代帝王图》等诸馆庋藏历代名迹。皆因绘者笔墨技法之完备塑其形质成气韵生动之图,使华夏绘画达到了人类艺术巅峰之境界。此一论述已是无疑,纵观世界艺术史人类所留下来的生活痕迹无不是先以技备而后生发为象,从岩画始以至后来的绢纸之作,观之引人入胜,遐想无穷,必技妙而意丰。
顾恺之传神写照,叹为三绝,其高古游丝之笔法似春蚕吐丝,亦如春云在空,流水行地,人物造型生动,以线立骨,设色浓微点妙缀,不求藻饰,以技法之提练创作出惊世之作,展现出人物之性格,作品内涵深邃达到了思想与哲思的高度与境界,耐人寻味。谢安评“顾长康画,有蒼生以来所无”。唐人张怀瓘论“像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顾氏以己之创作达到了技与境内养与外修的完美境界,为人类艺术史留下永恒篇章。唐人在继承晋人绘画的基础上,对技妙求意又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丰富了一个时代的艺术创作,奠定了唐画风格,展现出雍容之貌。阎立本吴道玄皆在创作中以描绘“人物心性”而丰富其笔墨技法,使技与妙合描绘出不同人物瞬间心里变化与神情。阎氏传世名迹《步辇图》为我们留下了初唐盛况,巧妙地运用线描变化刻划出人物内心世界,营造出艺术的魅力及历史的瞬间,表现出太宗皇帝接见使者的神情仪态,风范与至尊。以娇小、稚嫩、执扇、抬辇、或侧或正、或趋或行的宫女形体以及禄东赞诚挚谦恭、持重有礼的神态来衬托太宗端肃平和、蔼然可亲的一代明君。《步辇图》以技法绝妙刻画出人物神情姿态,形成了完美的构图,传达出作者与画卷中不同人物的心性描写。吴道子的绘画,从《八七神仙卷》本可以目鉴到吴氏笔墨吴带当风的艺术效果,他与晋人笔墨有着不同行笔方式,追求描绘人物情态瞬间的自己创作感受,以心性导出画笔情绪化为节奏,展示出吴氏艺术伟大的魅力。
南唐顾闳中《夜宴图》为历来鉴家好评,是中国美术史中一卷不朽名迹,卷中以韩熙载为中心,全图分”听乐”、”观舞”、”休息”、”清吹”及”宴散”五个部分,技法精妙描绘出韩熙载与宾客宴饮,静听教坊副使李家明妹妹弹琵琶及观王屋山舞“六么”的神情逸态,击鼓自娱便衣乘凉,卷中人物音容笑貌无一不活脱绢上,曲乐悠扬,舞姿曼妙,觥筹交错,笑语喧哗,突出了韩熙载与客不同的心境,悒郁无聊的精神状态。从每段中出现的韩熙载,面部角度、服饰、动作表情中可察其心事重重,虽各有不同的微妙变化。但有一点相同是脸上没有笑意,总是深沉、忧郁。顾氏将一个才华高逸,既置身于声色之中,又韬光养晦,矛盾复杂的韩熙载内心世界刻划的入木三分。是卷与一般宴乐图比较有别,此卷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纵观一切伟大的艺术作品都是通过作者技巧绝妙而传情达意,以境界格调为画道永恒追求,古今莫不如此。故技是一切艺术创作的原始基础,技与意与境是永远不可分离的关系。
二、生与熟
“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这是清代乾隆时期著名画家郑板桥写的一首著名诗句,这首题画诗阐述了绘者在绘画创作中的坚心并认为绘画需要用一生的时间来学习与研究,同时谈到了画家在创作中笔墨、构图、浓淡、繁简、取舍等若干问题并加以反复实践与思考,最终以哲学的高度解决在绘画创作中“生时熟时”的辩证关系,从而使一件艺术作品在创作中达到笔墨与意境格调的完美统一,展示出作者的心性与作品内涵外美的魅力及艺术的真谛。这是郑氏为中国画创作留下最宝贵重要的理论哲思。东方艺术是哲学的,中国的绘画更是在哲学中完成的,从微妙的笔墨线条到描绘洪荒世界中的具体生命的物质及内相与外象,都是在大小、高底、奇平、险正、浓淡、节奏诸矛盾与创造中解决的,其矛盾与问题的本质存在必然以外化而达到作品的完美,外化是运用哲学驾预笔墨塑造形质在创造矛盾解决矛盾的手段中达到艺术美的境界,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应该具备的内涵与修养。我在学习过程中特别是对宋元以后的山水巨迹研究所感受到的是画家心性与作品内涵及笔墨构成的外师造化,其恢弘景象与微观的笔墨变化构成了一个时代大的风格及画家独有的面貌,作品所展示的是远观其势近求其质丰富的笔墨与内涵。纵观巨然、范宽、郭熙、李唐及南宋元明清历代画家的作品中我们感受到了艺术的伟大魅力,千年以来每位画家在其绘画创作过程中都留下了深䆳的思想及绢纸丰富的墨痕。五代巨然《山居图》作品,笔墨浓淡树木山体点苔等在对比变化中尽显其作品的意境与精微广大卓越不凡的笔墨功夫,用哲思幻化出“生与熟蒼与润”的笔墨形式,贯穿《山居图》作品创作的完美艺术效果。范宽的《谿山行旅图》构图堂正,山势险峻,雄伟恢弘,高山巍峨顶立,矗立画面正中,顶天立地,壁立千仞,山头灌木丛生,结成密林,状若覃菌,两侧有扈从似的高山簇拥着。树林中有楼观微露,小丘与岩石间一群驮队正匆匆赶路,在静谧的山野中仿佛使人听到水声和驴蹄声。细如弦丝的瀑布一泻千尺,溪声在山谷间回荡,景物的描写极为雄壮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点润蒼秀拙之墨痕和锯齿般的岩石皴纹,刻画出山石浑厚苍劲之感。郭熙《早春图》描绘山中早春即将来临之景,冬去春来,大地复苏,山间雾气浮动,传出春的信息。是图远山险峰耸拔,气势雄伟,近处圆岗层叠,山石突兀,笔迹抑扬顿挫,粗阔扭曲变化,以干湿浓淡不同墨色,层层擦染,以“卷云”、“舌坛”,奇状鬼脸笔法创造出《早春图》的艺术魅力。奇峰深壑,泉水淙淙汇入河谷,桥路楼观掩映于山崖丛树之间,舟岸人物为大自然增添了无限生机,山间树木直欹疏密,姿态各异,枝条似鹰蟹之爪,笔迹灵活,挥洒恣意,图中景物奇正变化,内容丰富,气势浑成,开合顾盼呼应,情趣盎然。《早春图》之意境“可赏”、“可游”、“可居”。元人赵松雪《秋林远岫》笔墨拙朴,秀逸疏宕,劲紧绵密,点苔枯润对比明显,构图平正,山峰奇险,意境旷远,纵观是图,以小见大,展示出赵氏心性生发心源之泉滋养外师造化之笔,成一图之美艺术无穷之意境,魅力无限矣。故绘画创作笔墨生发于生熟之间妙内养外修,使笔墨在绘画过程中创造矛盾解决矛盾实践对比统一的完美境界,作品就笔墨而言趣味无穷,加之内华,此为艺术之真谛也。
三、内外修
南宋诗人陆游《示子遹》云:“我初学诗日,但欲工藻绘; 中年始少悟,渐若窥宏大。 怪奇亦间出,如石漱湍濑。 数仞李杜墙,常恨欠领会。 元白才倚门,温李真自郐。 正令笔扛鼎,亦未造三昧。 诗为六艺一,岂用资狡狯? 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功夫在诗外是陆务观示儿谈诗的内容,告诫儿子做诗的要领,作诗并非有文字功夫就行了,更重要的是增加内涵与修养,这样才能写出好诗,其意境才能超出文字律吕之外,绘事亦然。我国绘画千年以来绝非单一以技法来完成艺术创作中的意境,其技法以外所追求的更为重要,受儒释道精神的影响我国绘画创作蕴藏着深邃的内涵,以儒家社会功能而论,孔子对绘画提出了文艺为礼教服务,強调絵画寓褒贬善恶的作用,要求画家“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艺术人生观,儒家对“道”的追求是树立人生志向高远的目标与理想,是天道人道天地人合一之大道。“德”是人生在天道理想人道规范中的一切行为,是人在生活中尊守社会体制的标准。“仁”是道与德对人心内在的滋养,是性命与心性爱的发挥,是自觉博爱于天下之善良。“艺”是浪漫美好的,游是散逸轻松的,美好必发源仁爱之内心,仁与爱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与主题,是真善美的全部内涵,是画家一生为之创作的动力。道家思想,阐译了宇宙的规律,为人类生存与生活指明了无为而大为的人生观及依存自然之道才会永恒的理念,告诫人们在大自然中必须依道的规律生活才能安静长久,万物合一相互依存而和谐是宇宙的整体。庄子在继承老子思想基础上完成了自己的学说,畅怀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人生境界里,陶醉于艺术人生的美好过程,享受万物齐一的宇宙观为其带来天人合一的生活及人生真谛,庄子精神正是历代画家用生命感受绘画创作过程中所追求的人生艺术本质,而本质是内在的是精神是道,道近乎于技,庄子告诉我们通过外修使技达到自然之妙境,解衣磅礴得意忘形,使生命从物质完全提升到精神的愉悦,进而打开通往道的玄门,破茧化蝶,承现出道的永恒。禅幻象源于心相,以坐忘虚静化空求实之妙谛给绘画创作增添了无穷的意境与笔墨趣味,空即是色,色即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的世界在有无相间,这就是禅的境界,绘者通过禅慧获得妙境与生命心性之向往达到空的不二法门超越三界之外而参烟火世理,此是禅境与人境是禅慧对艺术创作的脾益。绘事经儒释道人文精神的内养及士人参预,艺术精神人文情怀与绘画技法的完美融合,绘画出现了内涵与外象造化的完美统一,丰富了绘画创作的艺术性,同时艺术家随着对绘画的不断追求最终完成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及人格亦是画格的合一。中国绘画是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酝酿中完成,中国画对艺术家所要求的不是简单的笔墨技巧,而是要求画家应该具有全面修养及超越人生的理想境界,所求的是诗书画印于一体,诸子百家冶一炉。纵观魏晋隋唐名家巨跡,其画外留给我们的是更多思考,涤荡心灵的魂绕,如观麒麟阁像。北宋以后文人画之兴起,绢纸墨迹更具乐山乐水文人情怀之意,士人将身心寄托于山林,或草庐著述,望䧹悲秋,或吟颂终老,人生如梦。山水精神滋养于心中如元季赵孟頫钱瞬举及四家,遗卷霞光片羽,无不追梦永恒纳天地之气象还原于胷中故有之思成一图之歌颂,人生短暂而天地长久,春满人间,万物美好,这种种感受深远意境,皆是画家心中之诗,诗人眼中之画,是作者在美学思想指引下的笔墨图迹,是心相幻化外象的作品,是艺术家追求艺术人生的完美境界。因此画家内外兼修,是至古及今画家不可缺少的人生功课,否则其作品很难成为穿越时空不受历史局限的遗珍至宝,更谈不上厚载民族精神的伟大作品。这一问题尤其是当代艺术家更应该深刻思考,在学习中提升自身素修,体会艺术真谛,创作出具有思想深度内涵的作品,不负人生艺道,绘事非游戏耳。
四、气与格
“气”的概念早在先秦时期已提出,涵义八种:《说文》曰:“气,云气也。”《庄子•知北游》气:“大块噫气,其名为风。”需要指出是,气与“气”不同:气为云气、风气,无形而运行不息;气为“气廪”之气,指精米,与“饩”义同。如《说文》“气,馈客刍米也,从米,气声。”天子待诸侯之礼,《左传•桓公十年》“齐人来气诸侯。”二、《左传》曰:六气论,“阴阳风雨晦明也。”三、曰:天地阴阳之气,《国语•周语上》“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之乱也。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荀子•礼论》“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四、曰:指冲气,冲气即阴阳冲和之气,宇宙万物生长发育之原。《老子。四十二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五、曰:浩然之气,《孟子》认为气充塞于天地之间并受人意志所支配的浩然之气。六、曰:精气,《易传》、《管子》认定气为精或精气。七、曰:阴阳五行之气。《白虎通》阴阳五行之气由宇宙中的“浑沌”一气所分,如该书《天地》“浑沌相连,视之不见,听之不闻,然后剖判,清浊既分,精曜出布,庶物施生,精者为三光,号者为五行。”八、曰:元气,董仲舒、王充、何休等皆将气定为元气。《春秋繁露•重政》“元者,为万物之本。”《公羊传解诂》“元者,气也。”东汉•王充(《论衡•自然》)“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北宋•张载(《正蒙•太和》)“太虚不能无气,气不能不聚而为万物”。气至精至微之物质,气和物统一。故曰:“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素问•气交变大论》)。气是世界之本原,是构成宇宙元初之物质,是天地万物基本之元素。元气于天空,统摄大地,天道以资始,地道以资生。一切有形之体皆赖元气生化而生成。元气是宇宙之始基,万物渊源之归宿。道家以“道”为宇宙之本原,创立“道-气-物”和“太易-太初-太始-太素-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将气作为“道”或“太易”化生宇宙万物的中间环节。《老子》、《庄子》、《管子》、《淮南子》等皆认为“道”是宇宙万物产生的最初本原或本体。如《淮南子.泰族训》“夫道者,有形者皆生焉。”《列子•天瑞》“夫有形者生于无形,则天地安从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沌。”《论衡》《论死》“气之生人,犹水之为冰也。水凝为冰,气凝为人。”气为万物之本原,故称为“元气”。元气是构成宇宙万物和人类形体与道德精神的唯一本原。是育化生命天地精神人类文明的一切初始,因此;人与宗教与艺术与文化范畴等都离不开初元之气、生命之气、浩然之气,民族精神的塑造文化内涵的丰富艺术创作之审美,这些都是与自然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类创造了文明丰富了文化,人的修养决定人的素养与品格,人品学养是艺术创作中蕴藏的永恒魅力,古往今来,艺术家首先追求的是高尚品德学养积淀道的规律术的技巧,我们从鉴赏历代名迹中亦能感受到作品的丰富内涵。如东晋顾恺之《女史箴图》唐人王维《伏生授经图》宋人关仝《关山行旅图》李唐《万壑松风图》元人黄大痴《富春居图》吴镇《渔父图》沈周、文征明、唐演及清初四王等作品,这些作品无论从技法还是从内容上都能透出万物气象人文情怀及真善美好的气息,我们从这些作品中能感受到画家修养与人格的完美统一,艺术真谛与作品魅力的合一,气象与格调高雅的呈现。
五、妙与道
妙《说文》急戾也。陸機賦。弦幺徽急。疑當作弦?。从弦省。少聲。於霄切。二部。按類篇曰。彌笑切。精微也。則爲今之妙字。妙或作玅是也。妙为美好美无以言表之意,于事、技所求精微之极又与逸合人悦怀而会心一笑者称之为妙。故古今论画鉴家常以妙迹神品相赠跋于图卷,赞笔墨呈现先贤心境与绘画修养之功夫,天人合一瞬间而不可复制之绝笔称之为妙笔,书圣王羲之作《兰亭序》篇,亦是功夫心境灵魂三者瞬间交融而陶醉,忘怀得逸神思恰似春风沐浴灵府悦而忘技而求迹,妙天下绝笔醒来复书而终不得焉。同为晋人顾恺之所作之图亦有妙不可言之喻,笔迹紧劲连绵,似春蚕吐丝,亦如春云浮空,流水行地,皆出自然,设色则以浓色微加点缀,不求藻饰而耐人寻味,顾氏画作时称三绝,妙写人物在阿堵中。又如唐人阎立本《步辇图》描绘1300多年前文成公主与藏族松赞干布联姻的重要历史事件,图中人物造型生动神情绝妙,线条衣纹敷色极尽工丽,太宗皇帝坐于辇上风度自然,宫娥九人或抬辇抶辇或持扇打伞,各具姿态,反映出大唐王朝盛世繁华及天子威仪,礼官史者译官三者不同心境被阎氏高超的绘画技巧淋漓尽致的刻画在这幅传世名画之中,《步辇图》堪称技与意与境三者合一之妙作。李思训昭道父子以青绿山水称绝妙于画史,开一派之风气,《明皇幸蜀图》为昭道代表作品,记录安史之乱唐玄宗避难四川途中情形。画面山川险峻壮丽,崇山峻岭间一队骑旅自右侧山间穿过,向远山栈道而行,前有一骑者着红衣乘三花黑马正待过桥,为唐明皇,嫔妃则着胡装戴帏帽,中部侍驭者数人解马放陀略作歇息。山势突兀,白云萦绕,山石有勾勒而无皴法。画中对明皇做了“初见平陆,马皆若惊,而帝马见小桥,作徘徊不进状”的细致描绘,体现了画家笔墨功力非凡与创作中的奇思妙想。画面左边中段山间,木材搭路,蜀山“栈道”。是图堪称古今青绿山水画绝妙名作。韩干《照夜白图》绘唐玄宗李隆基坐骑,以非凡之技巧描绘出西域大宛国“汗血马昂首嘶鸣,四蹄腾骧,似欲挣脱缰索,刻画出生动绝妙之态,以用笔简练、细劲浑穆,马身短肥,姿态雄骏塑造出唐马之风格。宋人黄荃以黄家富贵称颂于画史,《写生图》为其传世绝品,众妙于一图,堪称用笔妙、写生妙、敷色妙、造型妙、生动妙,为花鸟画传情写照古往今来之巨迹。山水绘画郭熙关仝之作造化于纸上而传千载,《山村图》亦是郭氏名作,绘夏山景中之村落。巨峰峥嵘巍峨,山势奇险,烟蔼浮现,两山夹峙峡谷,平坦处绘村庄亭阁,山麓浅沙平岸有渔船停泊,点缀轿中人物神情及渔夫山民,寥寥数笔,神态跃然于绢素。山石壮健之笔墨作卷云状正是郭熙本色,峦木郁郁葱葱,苍翠而欲滴,其妙意境源于技矣。纵观古今之作,无论山水人物花鸟,近道者皆尽穷技之妙方能使其作品承载文脉历史之永恒。技妙须得宗合因数滋养而功夫亦是学养趣味人格境界的完备展示,苦于技得于巧者亦工匠所为,难以从绘亊中于无意处得其妙谛。莲花之图岂能含露摇風,山色岚烟无以藏幻象云卷云舒之万里,纸上生香,江山锦绣,意境无穷出于心相妙与技合归于道者,其艺术精神则能传于后世,薪火不灭此为技道之妙。妙与道的论述,妙是瞬间不能重复的偶得,道是瞬间完美积淀而成的永恒!
丙申秋一日于云庐灯下
张继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