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又称“真书”、“正书”,产生于汉末,盛行于魏晋南北朝,隋唐达到极致。

楷书在历代书论中常与“八分”、“隶书”相混,这是因为楷书是从汉隶演化而来,在初始行迹上二者有不可分离的连续性使然。今天所谓的楷书是指革省汉隶、不带波磔,字形由扁平变为方正,点画、结构法度严谨的一种书体。楷书在各种书体中因其用笔、结体最为丰富,严谨规范,历来被认为爰:学习书法先立规矩的入门途径。

1有载,楷书的出现应归功于王次仲的首创。张怀瓘《书断》卷上《八分乡引北魏王情所言:“次仲始以古书方广,少波势。建初中(汉章帝年号),以隶书作楷法,字方八分,言有楷模。”又引南梁萧子良的话:“灵帝时,王次仲饰隶为八分。”可见,王次仲为东汉章帝或灵帝时人。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上谷王次仲,后汉人,作八分楷法。”

唐韦续《墨薮 · 五十六种书》:“八分书,汉灵帝时王次件所作。魏钟繇谓之章程书。”由此可推断王次仲为东汉人。然而,东汉楷书至今没有实物相证、暂存疑虑,从书迹流传上看,现存最早的楷书是三国时魏国钟繇的《力命表》、《宣示表》、《贺捷表》、《调元表》、《荐季直表》等,所谓“五表”。

钟繇(151-230年),三国魏书法家,字元常,颍川长社(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孝廉,官尚书郎,迁尚书仆射,东武亭侯。三国魏时为宰相,封定陵侯,授太傅,故称“钟太傅”。钟繇在中国书法史上是很有名望、成就很大的书法家之一。他同张芝、王羲之、王献之合称书中“四贤”,与张芝合称“钟张”、与王羲之并称“钟王”,孙过庭《书谱》:“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一王之妙”,即指此意。

钟繇工篆、隶、楷、行、草诸体。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论钟繇:“钟有下体:一日铭石之书,最妙者也;二日章程书,传秘书、教小学者也;三日行狎书,相闻者也。三法皆世人所善、”《佩文斋书画谱》注:铭石书即正书,章程书即八分书(隶书),行狎书即行书。

从学书渊源上看,钟繇转益多师,其篆书师曹喜、八分师蔡邕、行草师刘德升。其书朴实浑厚,自然茂密。梁武帝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乡喻其书法“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张怀瓘《书断》:“元常真书绝世,乃过于师,刚柔备焉。点画之间,多有异趣。可谓幽深无际,古雅有余。秦汉以来,一人而已。”从这些评价中可见钟繇书艺境界之高古。

然而,真正奠定钟繇在书法史地位的乃是其顺应时代要求,吸取民间书法,融汇各家所长,敢于革新,创立新体楷书方面所做的贡献。南朝陶弘景《与梁武帝论书启》:“伯英既称草圣,元常实自隶绝”(此处的隶就是指楷书),钟繇被誉为“楷书之祖”。

《荐季直表》全名为《荐关内侯季直表》,钟繇于魏黄初二年(221年)所书。原帖真迹先后为宋薛绍虬元陆行直,明沈周、华夏所藏,清人内府,刻人《三希堂法帖》,冠其首。1860年,圆明园遭洗劫为英兵掠获,后被裴景福收藏,之后被人窃走,埋人地下,腐烂而终。

《荐季直表》是钟繇楷书的代表作品,前人评价甚高。

元陆行直:“繇《荐季直表》,高古纯朴,超妙人神,无晋唐插花美女之态。”

明袁泰:“其楷法去古未远,纯是隶体,非若后人妍媚之态。”

明张丑《清河书画舫》:“此帖纸墨其古,笔法深沉。”

明王世贞认为《荐季直表》之后,“天下之学钟者,不再知有《淳化阁》。”

清刘熙载《艺概》:“评钟书者,谓如盛德君子,容貌若愚,此易知也。”

2《荐季直表》虽为小楷,但气局高深,对后世雄健书风产生很大影响,从以下几个方面看:用笔。《荐季直表》,已慢慢脱离隶书横画左右舒展、蚕头雁尾的的线形特征,增加了像点、撇、捺、钩等新型特色笔法,更加强调笔势的四面出锋和线条内部气息的呼应。各种笔画的形态正一步一步走向定型,这为楷书新体的巩固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一、结构。《荐季直表》为真正意义上的楷书,之前虽然有些碑版已具楷意,但不能算作成熟体势的楷书书体。从内在成因上,点画是重要因素,结构则来得更加直观。隶书多呈扁势,楷书尚方,在由隶而楷的过程中,《荐季直表》在扁、方之间,这是钟繇小楷在结构体势上与晋、唐、元、明等其他名家小楷差别较大的地方。

二、章法。《荐季直表》是古代文人墨迹中最早的一件(也有人认为是摹本),取横式构成。这为读者对精致小楷的品读带来便利,后世小幅作品的拼接,如册页样式大约从此作中吸取不少养料吧。在分行布局时,采用有列无行法,字形大小穿插,字数不拘一格,天地错落微妙,活泼生动。《兰亭》的布局似有遗风。

临习《荐季直表》时要注意:

一、因《荐季直表》的线条略带隶意,所以不可用后世成熟的楷书笔法为之,横向线条的左右走势相对明显。

二、在用笔上不可过于刻板,可加进行书笔意,体现其古朴之外的灵动。另外还可掺加魏晋残纸书法遗韵,增其韵味的含量。

二、《荐季直表》的结构处在由隶而楷的过渡之中,体现出一种渴望摆脱隶书结体模式的束缚创立新体势的犹豫不决,所以,有时在摆布字形时很不成熟,常有重心偏下者,也正因此,其古朴憨拙的姿态由此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