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简书法实在是一个烂漫鲜活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由一个叫斯文赫定的瑞典人于光绪25年(1899年)首先在新疆塔里木河下游的楼兰遗址中发掘到120余枚晋代木简而拉开序幕的,此后这个领域奇迹不断:
1901年在新疆于阗遗址、楼兰遗址
1906-1908年在甘肃敦煌
1930在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古居延)、新疆罗布淖尔
1959-1972在甘肃武威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
1973年在甘肃甘谷、河北定县、湖北江陵凤凰山
1972-1974年在古居延海
1977年在安徽阜阳双古堆
1978年在青海大通
1983-1986年在湖北江陵张家山
1986年在江苏仪征胥
……

西汉时期隶书已经普遍应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这种隶书的普遍应用肯定有一段时间的演变过渡,即由秦篆到隶书的“隶变”。重大的文字变革——“隶变”能在短期内完成起码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在秦篆通行之际,下层民间已经孕育了隶书的萌芽。从出土汉简上看、西汉早期(文帝、景帝及之前)的简牍(帛)书——“古隶”,乃篆书的俗写体的简化,然从中已经可以看出、字体较前又有进化,成熟隶书的许多因素在这个时段日趋活跃。二是隶书书写的便捷使其在民间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线条的一波三折和体势的左右分展是八分书最明显的标志。浩瀚辉煌的汉碑体系——东汉隶书碑版(甚至包括具有鲜明个格特征的摩崖)也不过是西汉民间书体的进一步法则化、规范化而已,两者之间并无本质上的区别。《乙瑛碑》、《礼器碑》、《曹全碑》、孔氏诸碑等都是八分成熟的有力表现。

这一批简牍书法诞生在西汉晚期,有两万余枚,内容均为张掖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辖区内的屯戍文书。这个地方古代属居延(今内蒙古额济纳河流域),居延汉简的名称由此而来。
相对于正规的刻石书,汉简隶书无疑显得草率,它不需要正规,需要的是时间和效率。从居延汉简的内容上看,无所不记:大到军务的传命交涉,贸易往来,小到被告的口供,甚至马匹管理…… 事无巨细,应有尽有。而且作为这些文书的书写者——军队中的下级官吏、甚至普通将士,常年在大漠风沙的吹打下,在落日长河的余晖里,他不会有文人雅士的优游和闲适,他只有粗犷和率真,在这无遮拦的世界中,却更能显露出人的本真和天性。

书写《居延汉简》类章草简牍书法,首先要明其理,晓其来源,即脱胎于篆书,所以线条的内质还是以圆浑遒劲为上。今人写简牍,只求其形,线条偏扁单薄,了无深趣。另外夸大突出笔道,如捺面的收尾、长竖、竖弯钩等,以为此类特征笔阃小深入,表现不了汉简的神韵,实乃恶俗至极,品质顿失。

再深究其章法布局之巧妙。汉简书法布局上不计疏密安排的既定规则,常常“犯界”——字与字之间的碰撞,这是后世书法布局的大忌,特别是成熟的草书类作品,然汉简却因此获得了黑白空间对比的另一层神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