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清,原名士羲,字远公、渊公,号瞿山、瞿硎、梅痴,敬亭山农等,安徽宣城人。生于明天启三年(公元一六二三年),卒于清康熙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享年七十四岁。顺治十一年(公元一六五四年)举人。擅山水、书法、诗文,著《天延阁集》,辑有《瞿山诗略》。史料记载说他出身名门望族,自称“尚在孺子时,束发攻书史”。性格豪迈、豁达,喜交游,文人骚客盈席满座。中举后,北上不第,于是放弃仕途,归山自适。“咏歌余,间作墨画”,经常出入黄山,并以“我法”之笔,写黄山之自然景象。他“不薄古人”而更“爱今人”,从古人、今人和造化中汲取营养,幻画出的作品,充满了空灵超逸、奇谲缥缈的诗情。

1清 梅清 行书七言诗 立轴 163.5×46cm

梅清的《行书七言诗》轴,长163.5公分,宽46公分。是他在秦淮河上泛舟与一位朋友唱和的诗,诗是这样写的:

灯火秦淮乍杳冥,招来孤舫放还□ (停)。清尊倾倒留今夕,老友追陪尽客星。

潮气忽浮千槛白,月光初动半溪青。迟回渡口寻桃叶,一笛难禁醉里听。

诗的大意是说,在一个灯火闪烁的秦淮河上,招呼过来一条游船,几个老朋友在一起打算痛饮“今夕”了。夜半,潮气蒸腾,岸边停泊的大船,白茫茫连成一片,月光照耀,使得溪水的许多地方都泛起了银色的亮光。不知道过了多长时间,大家都醉倒在了船舱里,桃叶渡现在何处?一阵笛声飘过,那里的歌舞还在继续……

梅清书法,宗颜真卿,雄强茂密,沉厚端庄,浑朴刚劲,具盛唐气象。然而,他却又参照了“诮颜柳,贬旭素”的米芾的笔法。米字是集古之大成的典范,把古人书法的成就、经验化为己有,成为自家面貌,不为古人所囿,是米芾的最大特点。他追求气魄、力量,更追求韵味和自然。我们从梅清所写的《行书七言诗》来看,这是一篇以颜字为主而同时又有米字的风韵的典型。他气势磅礴、雄健茂密,巧拙并用,沉着痛快,意味十足。我们简单的来分析一下:

一、纵览全篇章法,七十二个字,浑然一体。笔均墨匀,变求之运笔的轻重疾徐;字整行齐,巧用于布局的参差错落。笔势珠连鱼贯,字字上下映带,左右顾盼,前后呼应,如一笔之书,绝无迟塞犹疑之处。主体字三行半,另加一行半字形较小的落款,安排得当,和谐而富有变化。

二、字体结构平整规范。每字均合法度,无一扭捏作态,杜撰自造、故作狂怪或夹杂异体的情况。温雅敦厚的书卷气,充满其间,更好的表现了该诗静而不孤寂,动而不繁乱的意境。

三、用笔稳健有力而富于变化,以颜字中锋运笔为主,线条凝重、浑圆遒劲,弹性好,力感强,流利妍美。间用米芾的四面出锋和侧锋竖画向外弯环之势,使得字形妩媚多姿,再加趯钩横推上挑等特殊笔法,更增加了许多奇纵变幻清新的特点。梅清曾画《黄山图册》,其中的款识,富涵颜真卿笔法。而另外一册中,他在康熙三十二年(公元一六九三年)写过一页题记里,呈现的则是更多米芾的笔意。此轴《行书七言诗》二法皆具,应该是他中晚期的作品。人书渐老,笔法纯熟亦臻佳境,求变之意溢于纸上。

若以上述三种作品对比分析的话,我们不难会得出这样的结论:《黄山图册》的款识敦厚纯朴,温文儒雅;“图册题记”,老态纵横,返朴归真;这篇《行书七言诗》,则是流美多姿,丰神尽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