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经清康、雍、乾三朝,活跃在乾隆时代的“扬州八怪”之首的金农,力破明大书家董其昌书风的笼罩,广采博涉,在传统和生活中吸取营养,自辟蹊径,以自己的独到见解,开创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且最具个性特色的漆书。

7金农漆书匠心独具,取法甚广,融碑帖——商周秦篆、汉隶、简帛、魏碑、唐楷为一炉,以楷书、隶书为主、参以篆、碑、简帛书的笔法结体;以横粗扁长,竖画短小,扁笔侧锋为主,方笔、圆笔为辅的用笔;以上宽下窄,上展下敛,中宫紧收,重心偏低,因字造型的结体;以隶书字距大、行距小的章法,形成了既奇古高远,朴茂拙健,又新颖奇特、极富装饰性和现代感的个人艺术风格。

2其漆书对后世影响很大,心追手摹者不乏其人。但时至今日,真正在学习金农漆书上做到形似和神似,能步入堂奥、卓有建树的确如凤毛麟角,因而漆书在世间的影响和被人们接受的程度却远不如其它书体,给人一种曲高人寡的感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时人的审美取向(即没有迎合大众的胃口),除显得——“怪”外,还有一个原因我以为就是一个“难”字,就是心追手摹者学习漆书难,难于学其用笔、难于学其结体。这除心追手摹者自身的素质因素外,我还以为原因有四:

3一是由于当时的时代并未能使恃诗才的金农在仕途上有所进展,而只能靠书画为生,终生布衣,这虽铸就他在书画方面的杰出成就,但对他的打击却是非常大的,使他的性格上的变化也非常的大,他与官方、名流的接触范围是非常有限的,这直接影响着他的漆书在达官贵人领域的传播流通。

4二是由于当时社会仍受唐代书风这种大气候的影响很深,特别是在中下层社会,人们接触和使用最普遍、最多的是颜体、柳体、欧体系列书风,尤其是楷书(或称之为馆阁体),因此,尽管金农漆书独树一帜,极具个性特色,这种书体不管从实用上、还是欣赏方面,很难被多数人所接受,所喜欢,故涉猎学习者也就很少,推广的群体也就小,范围也就窄得多了。

5三是由于当时印刷条件和印刷技术的限制,以及他本人在这方面的意识或经济上的问题,出书出帖较少,也制约了他漆书的传播,以供人们学习、临摹的范帖很少,接触和学习他的漆书的人群也就小了。

6四是自己为了求生而保守,只以写好的作品示人(这种人在历代都有,且不在少数),书写的过程中是怎样用笔写的却秘不外露,让想学、想了解的人无法知晓,或只有极少数的人得见,(但得见者未必就是想学、想了解的),或者是他在现场表演、应酬时使用其它书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