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在网上热播的《我在故宫修文物》“网红”了一把,这部纪录片被网友追捧的原因在于故宫的神秘性和修复师的反差萌戳中了网络的G点,听说这部片子的院线版也即将亮相。看起来,文物修复师这个“空虚寂寞冷”的职业似乎要逆袭了,但中国只有一个故宫,更多的文物修复师并没有如纪录片那么风光。近日,上海博物馆文物保护科技中心相关负责人说,上海博物馆现有的修复师为最早一批修复师的第三、四代传承人。虽然文物修复门类齐全,涵盖了青铜、陶瓷、古籍等,但修复师仅有16位。上海博物馆第四代古家具修复师马如高收过5个徒弟,1个入门一星期就放弃了,3个转行去做生意,如今门下只有一个28岁的小徒弟贾涛。“古代的工匠,他们一辈子就做几件东西,不顾时间成本,慢工出细活。”在修复室里,马如高与贾涛并无过多对话,而与师徒二人相伴的是一堆文物残片和修复工具。上海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吴来明说,修复工作要善于动手,这份差事在古代称为“工”。近十年来,各地博物馆开始重视文物修复,并有意识培养这方面人才,而“大量缺失”依然是事实,待修复的文物数量与干活的人差距一直较大。师资缺乏是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他举例说,高等教育一级学科的考古、科技史等专业,也会涵盖文物保护,但均为理论。大学毕业生即便专业“对口”,在学校里也难有机会实践训练。“全国在干修复这个工作的也就是3000人左右。国家政策已经足够重视了,关键是顶层设计,从国家到地方再到单位,是否真正重视文物保护。”吴来明表示,近十年来,文物保护行业才产生了数十个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如今传统修复还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进步是必须的,引进仪器设备的同时,手艺也必须得到传承”。

●名门名家的纠纷格外吸人眼球,但要比起一个人来,似乎他们这些纷争都算小事呢。世人都知道万达集团在地产界地位显赫,却很少了解王健林对艺术收藏出手阔绰。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涉足收藏,毕加索、莫奈、吴冠中、刘海粟……这些海内外名家的代表作,他都不惜重金收入囊中。在8月26日播出的《鲁豫大咖一日行》的节目中,王健林办公室内景曝光,看看办公桌背后这幅气势宏伟的中国画,可谓升华空间的点睛之作,让人惊叹。王健林向鲁豫展示了一张丈二匹的刘海粟泼彩横轴,并表示,他自己是刘海粟收藏的大家,“十上黄山画了10张,黄山的丈二匹,我现在收了9张。剩下的一张不知道在哪儿,要是知道就拿东西换一换了。”十上黄山的七十年间,刘海粟留下了数量巨大的作品,那么王健林所说的“十张”又是指什么呢?关键可能还在尺幅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画作大小上。看来,刘海粟、黄山和丈二匹三个元素在一起,才是王健林收藏的价值所在,不过他言之凿凿“刘海粟只有十张丈二匹的黄山图”仍然是个疑问。刘海粟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王欣说:“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我从未在学界听过有这一说法。”与他同去的随行人员也未有过这样的言论。网友神评:难道“壕”气冲天的王健林集齐十张刘海粟就能召唤神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