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印章的用途有很多。活泼好动、热爱发明和折腾的前朝小伙伴们显然没有止步于将印章仅仅作为验明正身或者个性签名的工具,而是在探索印章的多功能用法上不遗余力、花样百出。据西泠君的靠谱但不完全的统计,印章在不同时期的流行用法至少有以下几种。

6商标

>>流行时期:春秋战国开始

>>流行口号:谁开发谁负责,谁出错谁处理

官方的说法是“物勒工名,以考其诚”,翻译为人话,就是说制作陶碗、陶杯、漆器的手工匠人在打完收工之前,须在自己的作品上印上诸如“格氏左司工”、“made by 小明”等姓名、产地信息,供人抽查打假。“物勒工名”最初只是一种强制性认证,但是后来一些草根匠人的作品在传播中脱颖而出,晋升为大V,积累了声誉和品牌,其所勒的印迹也便成为商标的雏形。

山东临淄出土的陶瓷残片上的“中国制造”

5烙马

>>流行时期:春秋战国至于明清皆有

>>流行口号:何当金烙马,快走踏清秋!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为了弥补伯乐的不足,为了在马群中多看一眼就能发现千里马的容颜,人们发明了“烙马印”,“烙马印”多为铁质,印面较大,多在七八厘米见方。过去,人们以(烧红后的)“烙马印”在马的左右膊、左右臀等部位,烙上“飞”、“三花”、“云”等文字或符号,表明马的三六九等及所有者等信息。

烙马印真人版简易教程

p.s.烙印有危险,非专业演员切勿模仿!广大美女们如果实在见贤思齐,想学紫霞仙子这样驯服男友的话,来西泠印社吧,专业定制110年,治印技术绝对比您的手动挡强;广大男同胞们听了也不用泄气,欢迎过来通个气,西泠君和他的小伙伴们在设计印面的时候还是会充分尊重您的喜好滴~

4殉葬

>>流行时期:先秦至于隋唐皆有

>>流行口号:生要带来,死要带去

传世的古玺印,很多出自墓葬。生前用印,死后殉葬是常例。但是官印往往要上缴,结果就出现了专为殉葬而制的明器。据西泠君的不靠谱推测,《盗墓笔记》中的能开启长白山青铜大门、调动阴兵的鲁殇王鬼玺便是此中的杰出代表。

我接过鬼玉玺,他就道:“你带着这个东西,来到青铜门前,门就会打开。十年之后,如果你还记得我,你可以带着这个东西,打开那道青铜门。你可能还会在里面看到我。”

——《盗墓笔记·大结局》

3祈福

>>流行时期:先秦两汉

>>流行口号:佩印左右,多福多寿

或以鹿、马、羊等瑞兽为印钮,或选取“得志”、“日利”、“长乐”等吉语为印面,制成印章,佩戴在身以辟邪祈福。

传说中的鸟虫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传国玺,有专家认为,传国玺实际上便是一个吉祥语印。

2弹幕

>>流行时期:清代乾隆年间

>>流行口号:弹弹弹,边弹边点赞

拿印章做弹幕这种事,当然只有有钱又有闲的爷才干得出来。而在清代恰好就有这么位喜欢写诗又喜欢题字的乾隆爷,他最爱干的事,除了下江南和偶遇夏雨荷外,便是端坐在三希堂里欣赏名家墨宝——像宅男坐在床上欣赏二次元世界那样投入,兴致来时,也忍不住要发发情点点赞——那时候没有A站B站这类宅文化基地,乾隆爷只好孤身奋战,以印章为工具,疯狂地在历代名画上涂鸦点赞,什么《快雪时晴贴》、《伯远帖》统统惨遭其毒手,这位爷的赞语包括但不限于:乾隆御览之宝、三希堂精鉴玺、八徵耄念之宝、乾隆鉴赏、宜子孙、太上皇帝之宝……

被乾隆等爷以印章刷屏的赵孟頫《人骑图》(局部)

1定情

>>流行时期:近现代

>>流行口号:一对人,一对章

印章本为凭信之物,以成对的印章来传情示爱,这种颇为雅致浪漫的用法当然出自有情人之手。其中颇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便是民国年间的瞿秋白亲手雕刻“秋之白华”印章送给妻子杨之华当作爱情信物了。对章珠联印合、寄情深远,见证了两人之间的永恒情感。

西泠印社集团在传统基础上演绎创新而成的“和”婚庆对章,小叶紫檀和青田封门青的天作之合,但愿你和TA的爱,比这对印章所承载的还要多得多。

西席桃李满桑梓,东坦龙蛇尽楷模 。

这副对联只有14个字,却巧妙地运用了六个典故,对仗工整,音韵和谐,语意丰赡,饶有情趣。为帮助读者进一步理解联意,本文对其中所用的典故略作如下分析:

西席:尊称老师。古人何以尊称老师为“西席”呢?这与汉明帝刘庄有关。据《称谓录》卷八记载:“汉明帝尊桓荣以师礼,上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故师曰西席。”此事有史料可查:汉明帝是光武帝刘秀的继承人,他当太子时就拜桓荣为老师,登上皇位后,对桓荣仍十分尊敬。他常常到桓荣住的太常府内,请桓荣坐向东的位子,并替桓荣摆好桌案和手杖,亲自手拿经书听桓荣讲解经文。他为何让老师“向东”坐呢?因为汉代室内的座次以“西席”(面向东方)为最尊。“西席”,就是“坐西面东”的座次,明帝这样安排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由于皇帝安排老师坐西席,于是人们就把家庭教师,甚至所有的老师都尊称为“西席”了。

1桃李:喻指学生。典出《韩诗外传》卷七:“夫春树桃李,夏得阴其下,秋得食其实。春树蒺藜,夏不可采其叶,秋得其刺焉。”此话原来是谁对谁说的呢?春秋时,魏国有个大臣叫子质,他得势的时候,曾培养和保举过不少人。后来他因得罪了魏文侯,便独自跑到了北方。在北方,他遇到个叫子简的人,就大发牢骚,抱怨那些受自己培养、保举的人不肯为他出力。子简听后笑着说:“春天种下桃李,夏天才可以在树下纳凉,秋天还可以吃到果子。可是,如果你春天种下的是蒺藜(一种带刺的植物),那么,不仅夏天不能利用它,就是到了秋天它满身长的刺还会刺人。”接着子简又说:“所以君子培养人才要像种树一样,应该先选准对象,然后再加以培养。你选拔的人本来就是不应该选拔的啊!”这里,子简以“种树”来喻“育人”,既形象又深刻。后来,人们就把老师培育出的优秀人才喻称为“桃李”,并渐渐地把所教育的学生、栽培的后辈都称作“桃李”了。

桑梓:代称家乡。典出《诗经·小雅·小弁》:“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这四句诗的大意是:我见到了桑树和梓树,便想起家园四周父母也种了它们,引起了我对父母的怀念,于是便恭恭敬敬地对着它们。我尊敬的是自己的父亲,我依恋的是自己的母亲。基于这样的诗意,《后汉书》中也有“松柏桑梓,犹宜恭肃”(面对松柏桑梓,就应该表现出恭敬肃穆的样子)的句子。因为桑树、梓树是父母亲手栽种的,它们生长于家乡,所以后人便用它们来代指家乡;又由于简洁顺口的需要,人们便把这两种树名合称为“桑梓”,因而“桑梓”也就渐渐地成为“家乡”的代称了。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闻黄鹂》诗中就有“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的感伤之句。

东坦:指代女婿。据《辞源》“东坦”条注,“东坦”为“东床坦腹”的略语。“东坦”何以指代女婿呢?这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婚姻有关。晋代太傅郗鉴想在丞相王导家物色个女婿,便派他的门生到王家代自己挑选。门生来到东厢房王家子弟齐集的地方一个个相看了一番,回去向郗鉴报告说:“王家的小伙子都很好,难分上下。不过,听说您要选女婿,他们个个都打扮得衣冠楚楚,举止文雅,希望能被选中,只有一个后生躺在东边的床上,敞开衣襟,露着肚皮,满不在乎,好像根本不知道您要选女婿似的。”郗鉴听了,高兴地说:“这个人正是我要选的佳婿。”于是郗太傅就把女儿许配给了这个人。这个躺在床上袒露肚子的人,就是后来成为大书法家的王羲之。此故事作为美谈流传了下来,渐渐地人们就把好女婿称为“东床佳婿”、“东床坦腹”、“东床”和“东坦”等。

龙蛇:比喻非常人物。典出《左传襄公二十一年》:“深山大泽,实生龙蛇。”意思是说:幽深的大山,广阔的水域,确实是生长龙蛇的地方。据《辞海》中援引杜预的注释“言非常之地多生非常之物”可见,原来的意思是说,不寻常的地域环境,往往会生长出不寻常的事物,即有钟灵毓秀、地灵人杰之意。唐朝大诗人李白有诗《早秋赠裴十七仲堪》,其中“穷溟出宝贝,大泽饶龙蛇”两句也可以作为佐证。此外,“龙蛇”一词还常常用来:比喻隐匿、退隐,比喻矛戟等武器,形容盘曲的树枝,形容书法雄健洒脱、笔势豪放等等。但就上面对联的内容来看,这里的“龙蛇”应该是喻指“非常的人物”,即有才干的杰出人物。

楷模:喻指模范人物。“楷模”一词,出自清代汪灏受康熙命所编的《广群芳谱》。楷树,即黄连树,这种树枝干疏而不屈,刚直挺拔。相传它生于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的坟头。孔子死后,其弟子三千在坟墓边守灵三年。惟独子贡在孔子生病时因外出经商而未能探视,他则祭守六年。子贡在奔丧时曾折树枝为哭丧棒,并将其插入墓旁,后来此树枝便萌发长成叶茂枝疏、干直质良的大树。模树,据说生长在西周初年的政治家、主张“明德慎罚”、礼贤下士的周公坟上。此树四季常青,枝繁叶茂,其叶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春青、夏赤、秋白、冬黑,色泽纯正。因为这两种树都生长在圣贤的墓旁,其形状与质地又为人们所喜爱、钦敬,所以后人便把那些品德高尚、受人尊敬、可为师表的模范人物称为“楷模”。

综上所述,六个典故的含义搞清了,整个对联的大意也就不言而喻了。原来它是赞美老师的:我的老师教育有方,得意门生遍及乡里;他的女婿非同寻常,个个堪称人之楷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