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法帖章法,我们大致分为:长(手)卷、小品、斗方、对联、册页、扇面、条幅、条屏。
大体的讲的,每个帖可以研究很多!
一、长卷
古诗四帖,拼出的长卷,分成四部分,颜色区分开。
起承转合的章法布局。
1:6以上,就算长卷。有起承转合,有节奏。开头蓄势高潮结尾。
二、小品
更常见常用的,小字多,大字少,绕不过二王。
唐人拼接的,唐人章法的审美,楷行大草都有,大王没有行草,只会行草相杂,雨夹雪。体现节奏美。
此帖平稳开头二字,(小品也可以用起承转合,楷篆隶也可以如此)最后三字变成章草。中间过度。静和羲之字距拉来,体现节奏,不能一直在高潮,要中间缓和,“想邵儿”。
先静而后动,唐人章法构成的特点!丧乱帖等唐人范本都是如此。这也是当代的章法主流特点。
三、扇面
宋徽宗后才被文人雅士用来为扇。前为皇家仪式之用。
平展上拱式,(有很多其他形式,团扇等)。按照折痕走笔,一行长一行短,短行长度的把握,短行不能超过外圆两角点连接的直线,这是规矩!其他就是沿行书写!
(优秀体现:作业是否认真,是否足够努力,更多看进步)
四、斗方
启发较二谢更大!节奏感强。杨凝式,用楷书笔意形式写行书,没有牵丝连带,怎样写出节奏。
第一行10字,字距紧,第三行11字,字距松,加字法。势的产生,通过行节奏动起来,字数的不同,字的长和扁的变化跟字数的协调,最后两行用淡墨,也是另外一种势和节奏。最后两行,线条还是细的,很空灵,或是开了董其昌的先河。
特点方法:1、加字法减字法2、浓淡对比3、左边线条变细,敦厚到空灵4、密到松5、也是先静后动。
斗方可以一一参考韭花帖,非常文雅(静逸)!
五、条幅
(有希望比肩苏轼的,还有弘一。疯!创造大写意花鸟画)条幅比例不能超过1:6,这是老祖宗规矩。可以1:4,四尺对开,六尺对开,八尺对开条幅,是比较好的形式。
明后才有,之前多是拼的。纸大了,书写数量增加,强调气势,不太赞成小字写条幅,要大字,有气势,有视觉冲击力!
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章法才完备!
四尺对开的条幅,比如二十字的古诗,135cm,一行八个字,两行半,挺协调。或者七绝,也可以。远观的视觉冲击力,和识别度,也要好。草书要认准,写准,不要有错别字!
六、中堂
挂家里,客厅里,比例宽高1:2,四尺整张六尺整张等。
去掉头就是中堂,一般正书类的为主,文化底蕴,给客人看,隶楷为主!稍微安静一些的。打格子,叠格子,在下面垫暗格,是严谨的表现!对得起每次书写作品的时间,对得起观众!
节奏感,字不在格子的重心中,魏碑中异体字多。篆隶楷都可以有气势节奏。
(田楷每个字都在格子中心,而卢中南的有更多动感节奏感,整体视觉的节奏感,才有动感、生命力。)
七、对联
章法难处理,如何制造矛盾,对立的东西出来,横向的两个字不能用同样的墨法姿态等。
节奏动感在落款上,长落款!方法:把各种反义词用上,粗细浓淡等等!
八、条屏
古人必须双数,起步四条,上不封顶。
借用三段式山水,透视原理,近中远景色。近景最实在的地方,一般第一条比较实在的,起,扎实敦实,静。中间两条过度,矛盾集中在第二条中后和第三条,为中景,相对放松,迎来高潮。最后一条,合,收,呼应前方,远景的点的呼应的收尾。六条屏依照扩大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