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书“岑碣熊铭入甄选,金石绣段助裁纰”是沈曾植的绝笔之作,纸本,纵147厘米,横36.5厘米,作于1922年11月20日的午后,数小时后,也就是写完这副对联的当天傍晚,沈曾植突然发病,次日凌晨三点他就驾鹤西去了。与此联同时书写的,还有一副对联,也是行书七言联,写在白冷五尺金笺上,联语曰:石室竹卷长三尺,山阴草迹编千文。两副对联,前一副为“宝生仁兄”作,署“寐叟”,并钤“沈曾植印”、“海日楼”两枚白文方印,后一联无上款,也未署名款。两副对联在沈曾植的相关文献中均有著录,但是后一联已不知所踪,我们现在可以见到的沈曾植绝笔,只有这一副对联了。当年在整理遗物时,沈曾植的儿子沈慈护不忍将先父绝笔移为他属,就没有将此联交给“宝生”而是留在了海日楼(沈曾植斋号)中。之后,沈慈护请其父生前好友、学生弟子先后题写跋识,计有沈金鉴(时任浙江省省长)、周善培、王甲荣(王蘧常父亲)、马一浮、王蘧常、谢无量、盛沅、莫永贞、吕渭英、钱熊祥、胡朴安、宝璇、诸宗元、高振霄、叶恭绰、金兆藩、夏敬观、江庸、陈家栋、朱奇等20人,皆为一时俊彦。其中王蘧常是沈氏高足,与恩师情谊非同一般,他先后三次在裱边写下题跋,字里行间都是情,充满无尽的思念。后来此联从沈家佚失,十余年后的1940年,杨复昌在书肆中偶然发现并买下这副对联,之后辗转易为陈家栋所有。陈家栋是南社社员,民国时曾在上海、山东、江西、重庆等地财政金融界担任要职,他请同为南社社员的著名学者胡朴安观赏,胡朴安当然赞叹不已,并认为此联既为沈曾植易箦(箦,竹席床第;易箦,代指人逝世)前的绝笔,当归海日楼后人收藏。这正是陈家栋的心愿,但因为俩人都不认识沈慈护,于是几经辗转,才托人促成了此联完璧归藏海日楼,传为一段佳话。

沈曾植是学问大家,书法宗师,易箦前撰楹联平静如常,以学论艺,用典藴藉,措词舒缓而隽永,是无我胸怀。而其书法由帖融碑,独标高格,自来评价极高。此联如何?曾熙所言最妙:“工处在拙,妙处在生,胜人处在不稳。”乃书法大雅境界,至为难得。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字子培,号巽斋,别号乙盫,晚号寐叟,晚称巽斋老人、东轩居士,又自号逊斋居士、癯禅、寐翁、姚埭老民、乙龛、余斋、轩、持卿、乙、李乡农、城西睡庵老人、乙僧、乙穸、睡翁、东轩支离叟等。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其祖父沈维鐈,进士出身,官至工部左侍郎,人称“小湖先生”。曾国藩是他的学生,著有《补读书斋遗稿十卷》。曾五任学政,务尚有用之学,一生校刊之书颇多。可惜的是沈曾植八岁时,其父沈宗涵逝世,家道衰落。他从小跟母亲诵读唐诗,通音韵之学。虽因家贫,而读书之志,未尝一日废过。在孙春洲、周克生、王楚香、俞幼珊、高儁生、秦皖卿、阮际生、朱厚川、用饬侯、王莘锄、罗吉孙及长兄沈曾棨的指导下,“尽通国初及乾嘉诸家之说”(见王国维《沈乙尽先生七十寿序》),逐立“修身、治国、平大下 个人产”大志。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等职。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改革旧貌,成绩卓著。他也是书法大家。早精帖学,得笔于包世臣,壮年嗜张裕钊;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写字强调变化,抒发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受到当时书法界的推崇,海内外求其字者颇多。沈曾植以草书著称,取法广泛,熔汉隶、北碑、章草为一炉。碑、帖并治,尤得力于“二爨”,体势飞动朴茂,纯以神行。个性强烈,为书法艺术开出一个新的境界。寐叟在临终前数小时仍握笔挥书,写成三联。甲联书于五尺白冷金笺上:“石室竹卷长三尺,山阴草迹编千文。”有陈散原、冯梦华、吴昌硕等39人题跋。乙联写在五尺宣纸上:“岑碣熊铭入甄选,金沙锈断肋薪纰。”题跋者有马一浮等16人。沈曾植的书法艺术影响和培育了一代书法家,为书法艺术的复兴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如于右任、马一浮、谢无量、吕凤子、王秋湄、罗复堪、王蘧常等一代大师皆受沈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