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和之美

中国传统的文化美学思想体系,就本质而言,是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同时也融合了儒家、法家、墨家、阴阳家等,诸派的理论学说。这种美学文化思想,以阴阳相推的道为其宇宙观。强调“以礼导其志,以乐和其声”。以“中和”为其美。强调人与自然,主观与客观,感性与理性,情感与理智,朴素的和谐统一。因此在书法美学中,更要求情理结合。感情的抒发要符合理性规范。适中而不过分。势合体匀。平整安稳,使各种形式美因素达到和谐统一。阳刚与阴柔之美两相兼顾。表现出不偏不倚的“中和”之美。在书法的创作中,要受理性的控制。保持心境平和,具有冲和之气。以表现平和含蓄的艺术境界。在古代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的形态上,虽然有不同的侧重,但是并没有偏废哪一方。一直是二者结合、辩证统一。并反对纯钢纯柔,偏执一见。推崇刚柔相济,高韵深情,坚质豪气。缺一不可以为书。以“中和美”为最高理想。

晋代人的书法,呈现出的平和自然,含蓄蕴藉美的境界,就是“中和美”的一个高峰。尤其是王羲之的书法,就充分体现了“中和美”的最高理想。后人用一个“韵”字,概括了其书法风貌。所谓“韵”既是表现为一种平和自然、含蓄蕴藉、刚柔相济、骨丰肉润的中和美境界。既非筋书,又非墨猪。各形式美因素和谐统一。给人以平和舒畅的审美感受。到了唐代,出现的“中和美”的代表人物是有孙过庭,他是第一阶段美学思想的集大成者。推崇晋人书风,是“中和美”思想的代表。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大家。他们主要是以王为宗,欧得右军之力,虞得右军之韵,褚得右军之意,薛得右军之力清。

阳刚之美

阳刚之美的雏形,可以汉代为始。是中国书法美学的萌芽,是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审美意识,自觉独立的时期。并提出了“壮美”理想。奠定了古代书法美学发展的基础。蔡邕就是其主要代表,是中国古代书法美学的主要奠基人。阳刚之美强调书法艺术的状物、和再现功能。书写的笔画,要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要如延颈胁翼,势若凌云。书写要力透纸背。其集中体现在骨、力、势、的理论中。往往用现实中具有壮美特色的形象,来比拟书法。同时要求书法的用笔,结体要刚劲有力,气势磅礴,表现出壮美意境。使骨、力、势、充分的发挥体现出来。到了魏晋时期。二王中的小王书法,就偏于阳刚之美。以南北派和帖与碑来讲,北碑重壮美,以骨力胜。南派重优美,以温雅胜。两者各具千秋。在唐朝,尚壮美的代表人物就是张怀瓘等。他更是一个承上启下的代表。书法讲求“骨气”“骨力”“丈夫之气”即如《笔阵图》所讲:“点、如高峰坠石,磕柯然实如崩也。横,如千里阵云,隐隐然其实有形。撇、陆断犀象。戈勾、百钧弩发。竖、万岁枯藤。横弯钩、崩浪雷奔。横折竖勾、劲弩筋节”。

2阴柔之美

阳刚之美与阴柔之美,都是从中和之美中因侧重的不同,形成的艺术风格。阴柔之美强调韵、味、趣。讲求平淡、萧散、恬静的艺术意境。像女性一样的纤丽,妍媚、柔婉的神态。还表现在姿媚、纤细,柔婉的形态上。追求圆熟细致,工整完满的形式美。在用笔上注重藏、圆、曲、缓、润。其行于简易闲淡之中,而有深远无穷的意味。“发之于平淡,行之于简易”以虚淡萧散的韵味来鉴赏、评价书作。崇尚以阴柔之美者,常常用现实中具有优美色彩的物象,来比拟书法的境界。宋代苏轼说:“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墨之外”。“永禅师骨气深隐,体兼众妙,精能之至,反造疏淡,如观陶彭之诗,初若散缓不收,反复不已。乃知其奇趣”。可见,钟繇、王羲之、智勇的书法艺术,就偏于阴柔之美。后世的赵孟頫便是阴柔之美的代表。他的艺术审美观,可用一个“清”字来概括。他身在富贵之中,其心却在江湖。具有一种隐逸的性格。他崇尚清幽、清妍的境界。讲求清淑之气。在书法的创作上,赵孟頫就把这种“清”“淡”超逸的理想,一遇书法创作中。他对书法的形式技巧孜孜以求,达到了十分圆熟的程度,以致被后人讥为“媚俗”。实际上他在“温润闲雅”“妍媚纤柔”的优美形态中,表现了他的“清淑之气”。因此,他的书法艺术,成为了古代书法“阴柔之美”的代表。对元、明、两代书风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推进作用。

狂狷之美

狂狷之美是一种丑的,反和谐的美。是随着感情,个性力量的日益强大。突破了理性规范的“中和”美原则。是人们力求充分抒发个性的情感,只要能抒情遣兴,可以不拘美丑,甚至追求丑。因此出现了以情胜美,打破形式美规范,以不平和,不稳定、狂怪怒张为特色的一种美。宋代的苏、黄、米表现出的欹侧怒张之势,不记丑的因素,并从理论上肯定了“丑”的审美功能。以致明代的狂草派更是以丑为美。唯丑是尚。是宋代以来重主观抒情,张扬个性的审美思潮发展到了顶峰。把狂狷之美发展到了极致。唯情是尊,不拘法度。打破了“中和”美原则。抛掉了形式美规范,力求“丑怪”。“童心”其笔墨随情感激流肆意挥洒,追求不和谐。是一种以丑为主导的浪漫主义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