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墨,汉族传统文房用具之一,是书写、绘画的颜料,亦包括朱墨和各种彩色墨。墨的水分及胶的成分不同,会影响到墨的黏度。在不同场合使用的墨,其黏度有所不同。另外,初制成的墨的水分亦较多。另有存放时间较长的墨,其致密度较高,并经过长年累月的干燥,使墨色的立体感更高。这种墨被称为“古墨”。

墨是文房四宝之一,它不仅实用,而且也是一件融绘画、书法、雕刻于一体的艺术品,具有收藏和鉴赏的双重价值,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墨的历史久远,且各种墨品繁多,大致可按照制墨的原料划分为松烟墨、桐烟墨、漆烟墨、油烟墨等。古代制墨全部采用手工制作,主要工序有炼烟,和料,制作,晾干,描金等。

2松烟墨以松树烧取的烟灰制成,特点是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多以动物或植物油等取烟制成,特点是色泽黑亮,有光泽;最常见的桐烟墨,坚实细腻,具有光泽。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只有着色的画偶然用松烟。但在表现某些无光泽物如墨蝴蝶,黑丝绒等,也最好用松烟。中国画的墨,一般是加工制成的墨锭,选择墨锭时,要看它的墨色。看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红黄光或有白色的为最劣。按用途可分为普通墨、御墨、贡墨、自制墨、珍玩墨、礼品墨等。

3贡墨是官吏们请墨工制造并进呈皇帝的墨,均署有进呈者名款,有的同时署有墨工名款。贡墨的制作极精,堪称墨中精品。贡墨在制作上不惜工本,具有烟细胶清,隽雅大方,装潢精美的特点。

自制墨是按造墨者的意愿所制的非卖品,多为官吏、士绅、书画名家所制,或署有墨家名款,或署制者名款。其选料精致,亦属收藏中的上品。

御墨,顾名思义,当是皇室宫廷用墨,制作颇为精湛,由专门部门生产供宫廷使用。御墨自唐代开始,至明清时达到鼎盛时期.到了乾隆时期,宫廷制作了大量成套的御墨.明代御墨多为长方形,清代的御墨造型各异,造墨的模子绘图十分精细,墨模题材多样,多以诗书画三位一体,追求诗书画意。同时还有一种朱砂御墨,呈红色,书写的字体可以经久不褪。其比同等体积的黑色墨份量重,好的朱砂墨里所含的朱砂比例较高,朱砂含量越高,质量相对越好,朱砂墨大多在宫廷中使用。

4炼烟

是用不完全燃烧的方法从松枝或油脂中提取烟尘,分别得到松烟和油烟,燃烧时要严格控制火候,出入风口,掌握收烟时间,才能保证黑度,细度,油分,灰分。

和料

是先将胶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充分搅拌,杵捣均匀,据说和料要反复捶敲达“十万件”,烟料和胶合料才能达到细腻均匀的程度,制成坯料。

制作

将坯料按规格搓拓成浑然无隙缝的墨果,压入墨模成形,成为各种形状,墨面印上了精细的装饰图案以及文字。

晾干

墨成形之后还要晾干,有平放,入灰,扎吊三种方法。平放晾干的初期,墨要不断的翻转,使干燥收缩时自然拱翘的墨体自行恢复平整。晾墨环境的湿度还有温度都要严格控制,风大,阳光直晒,过分干燥都会导致墨内水分析出不均匀,以致产生碎裂纹。另外,湿度过大也不好,会使墨出现霉变,影响墨的质量。

描金

墨干燥后,还要将墨面上的款识纹样作描金填彩处理,一般以上金色和银色为主,故名描金。描金层要求光亮,整洁,色层均匀。描金的作用,不仅是好看,而且有密封作用,使墨保持一定的湿润度。

古墨的分类

古墨按用材可分为松烟墨(用松枝烧烟制成),油烟墨(用桐油、麻油、猪油等烧烟制成),洋烟墨(用煤或石油烧烟制成),彩墨(用五色或十色颜料制成一套彩墨。色泽典雅,不易褪色,用于绘画和圈批缮抄书籍、文卷等,但彩墨只相当与颜料,因为不算是真正的墨),青墨/茶墨(是用油烟或松烟添加其他色泽原料制成,墨色含黛黑或茶褐色,用于特殊效果的书法、绘画),再和墨(用退胶的古墨、陈墨捣碎后再掺入新的色素和连接料重新加工制成,墨色陈醇古雅),药墨(以油烟和阿胶为主要原料,加入金箔、麝香、牛黄、犀角、羚角、珍珠粉、琥珀、青黛、熊胆、牛胆、蛇胆、猪胆、青鱼胆等,制成墨锭,可用于书画,亦可内服或外敷,具有清热、止血、解毐等作用),蜡墨(用蜡为黏结材料,可直接在纸上书写涂画,色泽乌黑,不褪色,耐水性能良好。是拓刻碑专用之物,携带方便)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