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说到流传最广,最招人稀罕的书法作品,马文蔚先生的作品绝对是不二之选:因为他的字被印在了我们的人民币上。
从第二套到第五套,人民币上“中国人民银行”这几个字一直沿用着马老当时所写的字样。但这段传奇到底是怎样发生发展,又是如何能沿用60余年之久,听小编给您唠唠:
1950年初春,为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家领导人和中国人民银行准备发行第二套人民币,并且直接找到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行长的南汉宸。
南行长就想啊,是继续沿用董必武老爷子题写的楷书呢,还是请人再写呢?为这事还专门请示了周恩来总理。总理说:人民币代表新中国形象,马虎不得。于是,南行长想到了时任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研究员的马文蔚。
1950年的一天,马文蔚来到了南汉宸行长的办公室。南行长为这事,还专门从故宫博物院借来一支宫廷用笔。
“你写几个字怎样?”马文蔚这才注意到,书桌上早已摆好了端砚、白宣纸和各色裁切好的宣纸。他迟疑了一下说:“这笔不如我那支好写顺手。”因为保密的原因,南行也得“略施小计”,说:“那就回去拿吧,今天我要跟你比一比,咱俩的字谁进步得快。”马文蔚拿来笔就问:“写什么呢?”南行长说:“就写咱们银行的几个字吧!”
马文蔚提起笔,按照南行意思一连写了好几套“中国人民银行”和“壹、贰、叁、伍、拾、圆、角、分”及年号,共十九个汉字。当时白宣纸用完后,就写在各色虎皮宣纸上,有黄色的,也有绿色的。写完后,马文蔚已意识到他写的字可能会用在人民币上,便说:“写得不好,如果哪个有用,可剪开挑一挑,这个‘银’字有点不满意。”南行长仔细筛选后,挑出了一套较好的与其它征集到的墨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
最终,还是选了马文蔚的墨宝。“中国人民银行”是写在白色宣纸上,“民”字写在绿色虎皮宣纸上,其余面额文字均写在黄色虎皮宣纸上。“民”字写在绿色宣纸上,字与纸有些靠色,制版时用了白色勾边。每个字都是剪成单个字后拼就组成的。
过了几年,设计第三套人民币的时候,票面上的面额汉字改用了印刷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六个字仍沿用马文蔚的题字。
在设计第四套人民币时,又重新把面额文字由印刷宋体字改为马文蔚的手迹,同时把行名和面额汉字中的繁体字改成了简体字,异体字改成了正体字,旧体字改成了新体字,但马文蔚老先生已是80高龄,又有哮喘病,握笔已不稳,最后任务就落在了北京印钞厂的专家身上。他们经过细心临摹马文蔚先生的笔体,终于临仿出了简体的“国”和“银”。需要说明的是,其中“国”字的“口”与“银”字的“艮”字还是马老的原迹。
发行的第五套人民币票面上,尽管面额文字改用了印刷宋体字,但”中国人民银行”行名六个字仍然沿用马文蔚的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