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两年,中国艺术品市场出现大幅调整,尽管个别拍品也有亿元价格成交,但总体成交情况不甚理想,并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香港市场强于内地市场。从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的春季拍卖来看,拍卖活跃程度明显好于内地。如本次苏富比共推出17个专场,总成交率为84%,成交金额31.4亿港元;佳士得推出14个专场,总成交率为79.3%,总成交金额28亿港元。应该讲,苏富比和佳士得总成交额与前几年特别是2011年最火爆时期相差不大。而内地中国嘉德本次春拍共推出35个专场,总成交率为78%,成交金额共计21.89亿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近现代专场”和

“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专场”,成交率分别为64.37%和68.89%,远低于嘉德平均成交率,这也表明嘉德成交还处在低位徘徊阶段。唯一亮点是,有5个专场实现了“白手套”。北京保利共推出40个专场,总成交率为65%,成交金额28.16亿元,其中有1个专场实现了“白手套”。北京匡时推出31个专场,总成交率为73.8%,成交金额共计25.6亿元,其中有4个专场实现了“白手套”。上海嘉禾推出10个专场,总成交率为71.4%,成交金额3.08亿元,其中有1个专场实现了“白手套”。上海朵云轩共推出18个专场,总成交率为48.5%,成交金额1.6亿元,状况极其惨淡。可以说,今年春季内地各大艺术品拍卖会的成交额与前几年最火爆时期相比,基本是斩腰的。

二是中国传统字画明显强于其他品种。像苏富比春拍,中国书画的成交率高达92%,远高于84%的平均成交率,成交金额为6.9亿港元。其中张大千的《桃源图》以2.7亿港元被上海金融大腕刘益谦收入囊中,轰动了全世界。中国嘉德5个“白手套”中有3个是书画和印章类;北京匡时4个“白手套”中有3个是书画类;北京保利唯一一个“白手套”实现于“好风相从——中国近现代成扇夜场”。尤值得一提的是,保利两个书画夜场——近现代书画81%的成交率和古代书画89%的成交率,均远高于保利春季65%的平均成交率。同样,上海嘉禾唯一一个“白手套”也实现于中国书画类——“风流今见——陆俨少大师作品专场第十期”。在内地书画拍卖中,北京保利推出傅抱石巨幅精心之作《云中君大司命图》,并以2.3亿元成为今年书画的市场拍卖最高价;嘉德推出的曾巩《局事帖》2.07亿元和匡时国际推出的蒋廷锡《百种牡丹图谱》1.73亿元紧跟其后。至于其他品类,则很难与中国书画分庭抗礼。像朵云轩“瓷器杂项专场”成交率只有18.8%,低得让人不敢想。

在笔者看来,尽管近两年艺术市场大幅调整,但中国书画却扮演了中流砥柱的角色,未来有望呈现以下趋势:

一、中国大师级的作品价格会直逼西方大师

在上世纪90年代,内地艺术品拍卖市场上,一般拍品估价在百万元以上就被列入重量级拍品的范畴,而超过千万元成交的实属罕见。然而,步入21世纪后,中国书画超过千万元的作品大幅增加,特别是2010年在张大千《爱痕图》突破亿元大关后,带动了中国名家书画行情扶摇直上,成交价迭创新高。目前近现代画家中,作品价格过亿元的有任伯年、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李可染、黄胄、潘天寿,其中李可染至今已有5件作品成交过亿。所以,随着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中西方大师作品价格会逐渐拉近,中西方大师同工同酬指日可待。

二、名家书画作品短线炒作将逐渐转向中长线投资

纵观近几年,名家作品炒作一浪高过一浪,但藏家赢利却是难度越来越大,风险越来越高。如近现代著名画家黄宾虹的《拟董巨二米大意》就十分典型。此为黄宾虹81岁时在北京的作品,尺幅174×91厘米,近六尺整纸,这在黄宾虹作品中是比较少见的。原因是黄宾虹小幅作品多,而且他也擅长小幅作品的创作。2011年在北京翰海拍卖会上,该作受到众多藏家的青睐和追捧,最后以2530万元成交。可是2015年北京保利春拍再推此作,成交价仅为1380万元。4年缩水1150万元,当初的买家可谓损失惨重。又如齐白石1947年的精心之作《花鸟四屏》在2010年嘉德拍卖时,以高达9200万元的价格成交,而到2014年保利拍卖时,成交价为5577.5万元,4年缩水近4000万元,缩水金额之大,着实让人惊叹。从中也可看出,艺术市场同股市一样,割肉抛出也成为市场的常态。

在笔者看来,随着前几年字画价格的大幅攀升,未来有整理、回落、消化的要求,加上目前宏观经济形势不佳,投资者和收藏者想要在短线赢利会变得十分困难。所以,字画短线炒作将逐渐转向中长线投资。

三、名家书画精品将越来越少,市场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众所周知,我国字画市场历来有“只要东西好,不怕卖不掉;只要东西好,不怕卖不高”的说法。眼下,随着我国艺术市场的迅猛发展和藏家鉴赏水平的大大提高,追捧精品的买家越来越多,致使字画市场上出现了艺术精品越来越俏的态势。尤其是近几年,各大艺术品拍卖公司八仙过海、各显其能,有的已不满足于内地藏家的拍品,奔赴香港、台湾等地以及东南亚地区;有的远涉重洋到美国,还有的到日本、西欧国家觅宝,这都使得我国的艺术品拍卖争妍斗奇、精彩纷呈。与此同时,香港苏富比和佳士得也在全球寻觅艺术精品。从苏富比、佳士得春季推出的作品看,依旧力推龙头股张大千的系列精品,如《桃源图》《敦煌莫高窟初唐画大士像》《阿里山晓色》《味江》《益都游屐》等力作。其他如中国嘉德上拍宋曾巩《局事帖》镜心、宋克临《急就章》13开册页;北京保利隆重推出的傅抱石巨幅精心之作《云中君大司命图》、张大千《空行母佛像》;匡时国际推出的蒋廷锡《百种牡丹图谱》、石涛《剩水残山》、李可染《革命圣地韶山》、张大千《关仝太乙观泉图》;上海嘉禾推出的陆俨少精品《险水宏图》镜片。由于是名家精品或是代表作,这些拍品都受到藏家青睐,价格动辄几千万乃至上亿元。应该讲,名家精品在弱势行情中走强,有一点可以肯定:现在市场上的精品越来越难觅。其原因是:一方面精品不可再生,市场上卖一件少一件;另一方面名家精品的存量十分有限。记得海派名家沈子丞曾经说:“画岂能幅幅皆精妙乎?植选者不过十取二三”“我画的作品,往往10件中有一件尚可”。因为应酬画和商品画,乃“奉命”而作,不是发乎情感,要好就难了。还有,一般藏家吃进名家精品后,没有特殊的情况是不会抛出的。因此,未来名家精品资源将越来越短缺,同时,精品的市场价格有望在海内外市场一路看涨,对此,广大收藏者和投资者要有清醒的认识。(附图为石涛作品《剩水残山》)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