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少梅(1909-1954)
一 、 家世寻踪陈少梅,1909年4月9日己酉(农历闰二月十九日寅时)出生在福建漳州。祖籍湖南省衡山县(今衡东县)霞流镇平田村,后迁鹤桥乡金花村。



1911年10月10日,同盟会发动武昌起义成功,全国各省积极响应。11日,同盟会即宣告漳州光复。有关资料显示,漳州的顺利光复与清朝地方政府首脑陈嘉言放弃抵抗有关。陈嘉言召漳郡父老协商安抚事宜,听其自治,挂印辞官返湘。(见熊希龄《梅生太史行略》)从1903年赴任,到1911年挂冠去职,陈嘉言治漳九年,“三遇水灾,于浚河筑堤之役,纤细必躬亲。赈济以时,民忘其苦。漳郡滨海,民俗犷悍,常寻仇斗,先生一感之以诚,斗风尽弭。”(同上)。陈嘉言“虽历官数十年,清贫如故。”离漳返湘时囊中羞涩,不得不将两个幼女托付漳州富商孙宗蔡和蔡平甫,换取800银元作为路费,雇船取道上海返回湖南老家。归途中曾赋诗明志:“莅位九州越十年,愧无德政慰先贤。清风两袖常随我,不负闾阎不负天。”(见陈长龙《末代漳州知府陈嘉言》)


己卯(1939年)作 松溪泛舟 立轴 设色纸本1920年,陈少梅随父来到北京,寓居宣武门外烂漫胡同湖南会馆。1926年北京湖广会馆成立,陈嘉言被推举为第一届董事会董事长。当时会馆是外省精英聚集之所,加上北京画家云集,许多人亦富收藏。由于父亲德高望重,交游甚广,陈少梅眼界大开,他常常借来私人藏画,彻夜临习,打下了坚实的笔墨功底。没有几年他已画得很好,常能以鬻画收入补贴家用,被时人誉为“神童”。

无疑,陈嘉言的人品、思想、学问,特别是其诗词、书法等国学功底给少年时期的陈少梅带来了丰厚的营养,所有这些都在他日后的书画作品中得到了体现。此外,陈少梅在衡山农村老家生活的那段时间,正是他树立人生志向的关键时期,不能不受到陈氏近亲和家族的影响。 陈嘉言父陈源,字虎臣,英年早逝。母张太夫人是进士、福建台湾府同知张学尹之女,博通经史,工为诗文。陈嘉言三兄弟从母授学,光绪壬午中解元,与胞兄毓光同榜,光绪已丑中进士。陈嘉言与胞兄毓光、毓昌,堂弟陈鼎、陈范,三人中进士,一人获军功,一人中举人,被誉为“五凤齐飞”,于朝野传为佳话。陈少梅的家族近亲中不乏中国近代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今选几位列举如下:陈少梅的堂叔陈鼎(1854—1904年),官至军机处行走,支持戊戌维新变法,与谭嗣同等六君子一同被绑赴刑场,险被杀害。另一位堂叔陈范(1860—191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民主革命报纸——《苏报》之馆主。《苏报》所刊邹容《革命军自序》等大量反清文章,在国民革命史上影响巨大,“《苏报》案” 曾在海内外引起轰动。陈少梅的堂姐陈撷芬(1883—1923年)即陈范的长女,是著名女革命家,笔名楚南女子,创办中国首家女报《女学报》。留日期间与鉴湖女侠秋瑾改组共爱会,被推为会长。
仿马远 踏歌图 镜心 设色纸本另一位堂姐陈衡哲(1890—1976年)即陈嘉言的堂弟陈韬的次女,是清华学堂首批留美女生并获硕士学位。她是新文化运动时期第一位女作家,1917年即发表白话小说《一日》,比鲁迅的《狂人日记》还早一年。1920年被聘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成为中国第一位女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