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曾翔,号一夫、木木堂、曲堂。祖籍湖北随州,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办公室主任,中国书法院展览馆馆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硕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曾翔书法工作室导师,北京印社副秘书长,北京书画艺术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美院等全国十六所大学特聘教授。

书法是写心

书法是写什么?众说纷纭,都是又都不是,很多都是外在的。如果要确立对书法一个最本质的了解, 恐怕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它的主体上,那就是——书法是写人、写心。作为一种精神活动,“字”背后的文 化和心性是超越了形而上的支配因素,这个最显然的是佛门书法,八大、弘一、良宽……,他们的书法是 实实在在地从内心生发出来的,是写自己的心,是写他们的向往与佛门的精神,是字与人、人的信仰的统 一。古人讲“一字乃见其心”,就是这个道理。

2书法的线条

以线写形、以线写神是中国艺术笔墨语言的精髓。中国书法直接超越了形的描绘而进入线条的抽象世 界,所以对这根线所要求承载的内容也必然更宽更厚也更直接,即如何通过一根线把书法家对外界的认知 和他的个人本身全部反映进去。这根线是律动的,是情感的,是有生命的,这种个人认识与心性的融入才 是这根线的核心属性,也是书家毕生的追求。

3书法的形神关系

书法就两个东西,一个是形,一个是神。形是可见的,是外在形状和形态;神是无形的,是作品焕发 出的精神气质与品性内涵,汉碑百品,形貌相殊而神采各异即为此证。形与神是相互依存的关系。王僧虔 讲:“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刘熙载讲:“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更次之。”都是一种把神至于形 之上的观念,由形入神,是由技入道的过程,也是窥探中国书法奥义之所在。对书法的学习,古人以修心 炼神为上,今天从形入手,但心里要明白最后的高度还是要炼神为上。

临摹

要认识书法,首先就要认识书法史,对于几千年的书法传统,我们应该建立“大传统”与“纵深学习 ”的观念,打破五体的界限,打破碑帖的界限,重合不重分,要寻其源头,理其脉络,在书法的“理”的 认识下把它们贯穿在一起。

临摹广博和专精不可偏废,一桌子的菜才先尝一下再做选择,除了找喜欢吃的适合吃的之外还要注意 营养的均衡;要时刻保持着一种新鲜和敏锐,因为写着写着就会发现新大陆,发现了,就要登上去转一转 ,说不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临摹有两种,临的“像”和“不像”,“像”是基础但不是标准,“像”之后的“不像”是一种能力 ,是创造性的临摹。传统是营养,不是照搬和复印,全是“逆来顺受”,就没有自我。李可染讲:“要用 百倍的力量打进去,二百倍的力量打出来。”出来比进去更难,“不像”比“像”更难,要建立一个改造 的习惯,尝试一个帖生发出来的无限可能,所以,有时候“知法犯法”、“乱写”也很重要,它就是你解 放思想,找到自我,发挥本心的过程。

4风格与变化

风格的形成就好比从“借鸡下蛋”到“养鸡下蛋”,从模仿开始,慢慢地转化成你自己。搞艺术,思 想要活跃,要懂得“过河拆桥”,传统给了你什么,你要能马上对它进行转化,再不断地取舍和调整,这 个此消彼长的过程就是风格形成的过程。

“发现大于创造”,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发现的过程,发现古人、发现今人、发现自己。研究他们从哪 里来,研究他们的优点和缺点,要善于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拿过来提炼,形成自己的面貌。

始终保持一个面貌是危险的,那只能说明你的认识一直是原地踏步。而风格的变化是因人而异、因阶 段而异的,也可以很微妙,比如什么都没变,就线变了,线的感觉变了,这种变化更深刻。要把这种变化 跟年龄、生活、阅历、学养、修为、认识的变化联系起来。书法,越写越难,是因为它对综合的考量越来 越强,而变化和上升的空间越来越小。所以,变与怎么变是一种考验。

5拙与巧

“凡书要拙多于巧,近世少年做字,如新妇子梳妆,百种点缀,终无烈妇态也”。(黄庭坚)关于巧拙 的品评暂不赘言,且在“拙”后再添一字——“傻”,即把自己置身于不会写字的境地,此我心之所向。

游于艺

做艺如做人,有一种人最见高明:“放下”和“自适”,不为钱累,不为官累,不为物累,不为心累 。所以,艺术就是玩的,别把它太当回事。越在放松的情况下,可能越能够看清自己。相反,如果带着功 利主义、实用主义来写书法,会离书法越来越远。6

被欣赏

艺术首先是要愉悦自己、打动自己、服务自己的,然后再谈服务社会。如果受外界干扰太多还想着取 悦于人,肯定不是纯粹的艺术,也找不到纯粹的自己。与过去文人士大夫的精英书法不同,我们现在书法 的门槛很低,你的字写完之后给谁欣赏、怎么欣赏,你要判断;艺术是“寂寞之道”,如果你的艺术受到 没有经过审美教育和实践的人的称许,你要警觉。在欣赏者面前,你可以架设一座桥梁,找到欣赏与被欣 赏的互动,但未必要认同。

7教与悟

法可教,书法不可教。要从精神的层面理解书法,要思考、琢磨,要悟,悟是最重要的。赵之谦很早 就说过了,写字写得好的有两种人:“三岁稚子”与“积学大儒”,前者在于心性的本真,后者在于内涵 的厚重。所以,书法家是教不出来的,可以自学,教和不教,交流很重要;古人讲“屋漏痕”、“船荡桨 ”,大自然和生活也可以教你,外在的一切都可以教你,关键在于你的心能不能敏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