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印是篆刻史上的第一个髙峰,为后世开创了“汉印”的范式。
从总体风格上讲,汉印以方正平实为大宗,缪篆入印、屈曲缜密,形神朴茂、端庄大方。以面目不同来分,西汉婉转温厚,时见笔意;新莽印制独特,严谨温和;东汉以方为主,浑厚茂密;魏晋方截整饬,劲健有力;南北朝法度渐失,鲜活生趣。
官印风格堂正大气,法度严谨,尤其以东汉官印为代表的汉印范式成熟期,笔画厚重而不失灵动,结字方正而气力充实,章法以平正为基本格局而有欹侧多变之势。私印风格精巧温雅,用刀多舒缓平和,以从容为上,字法平实又灵动;篆法更趋向于装饰化,以至于笔画填满印面而产生了满白文这样的典型作品。
铸印需要先将文字刻写于蜡模上再浇筑成印,这种方法使得铸印笔道多浑厚凝重,字法安排妥帖,结构严谨大方,章法平中见奇;凿印则通常是事出紧急,临时镌刻,用刀简单直接,笔道劲挺有力,以直画为主。凿印多见于战事顿繁的魏晋南北朝时代,用于给将领出征时授印。
汉印用材料涉及金、银、铜、铁、铅、晶、玉、石、木等。
风格上金印最为严整大气,银印精致光洁,铜印厚重凝练,晶玉秀润劲挺,石印鲜活奔放……
金银铜等金属材质印章多出于铸造,蜡模制作水平直接影响铸造后的效果;晶玉印,使用砣轮磨制,笔画边缘为反复修饰而来,笔画质感自然与铸凿异趣;石质印章由于多是随手刻就,石质相比于别的材质松软,故而特有天马行空、了无挂碍的自由风格。
汉印对后世流派印人的影响是巨大的。汉之后的官私印章不论面目如何,都是脱胎于汉篆汉印。唐宋官印样式的改变使得汉印更多开始进入私印范围,汉印尤其是汉白文印成了后人不可企及的典范。无论是王冕对汉印的模拟还是苏宣、朱简、汪关、丁敬、邓石如等对个性化审美的自觉展现,都无不是植根于汉印的再创造。“印宗秦汉”成为篆刻学习的不二法门!
“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秦以前,无论官,私印都称“玺”。不过这“玺”的写法或为[金尔]、或为[土尔],因材料为铜、土不同而名。秦统一六国后,制定一系列等级制度,在少府中设置了专门掌管印章制度的“符节令丞”。当时规定皇帝独称“玺”(从这时[金尔]都写作“玺”),其材料用玉,臣民只称“印”,且不能用玉。汉代基本沿袭秦制,但制度已略放宽,也有诸侯王、王太后称为“玺”的。
“印”最早见于秦官印中,不过都是一些地方官用印才称为“印”。《汉旧仪》中也规定:二百石至六百石的都“印”,而一般姓名印都称为“私印”,新莽私印又有称为“印信”或“信印”的。“印”的称呼一直沿用至今。
汉魏将军印一般称“章”。这些印章往往是在行军中急于临时任命,而在仓促之间刻凿成的,称之为“急就章”。这类印是直接以刀在印面上刻凿而成,往往天趣横生,风格独特,对后世篆刻艺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官印中“太守”、“御史”也有称“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