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随便找个人,说一个普通画家的名字给他听,十有八九不知道,但齐白石不同,他的名字在今天几乎家喻户晓。那么,解读一下齐白石,对于认识中国画,乃至认识我们这个民族都是有意义的事情。
齐白石生于清末,成名于上世纪的三十年代,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几乎一夜之间变成大众偶像: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北京中国画院荣誉院长、文化部颁发的“人民艺术家”等等,在他之前还没有任何艺术家获得过这么多称号。1957年他去世后,这股热潮非但没有减退,反而越演越烈。我这个年龄的人还记得:信封上、笔记本上,茶杯上…都印有齐白石的画,那么冷静地想想,齐白石的艺术成就究竟有多大?通常听到的是,虾画得好,这种说法显然太民间,齐白石当然不至于这么简单。
为了能让我们更加深入的认知齐白石的画,不妨简单回顾一下中国的传统绘画。中国的传统绘画千余年来一直是被一些业余画家统治着,业余画种占了主导地位,即所谓的“文人画”。
最早提出这个概念的是北宋的大文豪苏东坡,他可能也知道自己不是一个很好的专业画家,于是又推出了唐朝的大文人王维,就是写“红豆生南国”、“西出阳关无故人”等名句的大诗人。其实,王维是一个很好的专业画家,在当时,他的画名比诗名还要大,可惜的是我们现在很难看到他留下的传世真迹,很少的几张作品真伪问题还被学者们吵得一塌糊涂。
其中一张《雪溪图》是大家公认的比较接近王维本来面目的作品,因为上面有宋徽宗的题字,我们看这张画会发现是有很复杂的技巧,不是苏东坡提出的草草逸笔的“文人画”。苏东坡说“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他是避开了王维复杂的绘画技巧,又说“作画以形似,见于儿童邻”,苏东坡认为画的像与不像已经不重要了,这种思想给“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因为参与“文人画”的这批人话语权太强了,就使得中国的本体绘画在不断地萎缩,甚至被他们掐死。苏东坡凭借他当时的影响力,把“文人画”这个事情真正的提出来,而且还有人去配合他。他把王维作为鼻祖没有错,因为王维是唐朝数一数二的诗人,画名比诗名还大,那“文人画”就更不用说了。宋代的宫廷画家里没有几个会作诗的,当然就嘴软了,他们中间更没有人能写出“西出阳关无故人”这样的名句。
“文人画”的理论几乎主导了中国绘画一千多年,主要是宋元以后。这里举一个例子:伯乐年龄大了,准备和秦懋公告老还乡,推荐了他的一个学生——九方皋,说很会相马。秦懋公就召见了九方皋,让其相马。九方皋在三十里铺看到一匹千里马,是黑的公马,结果弄来的是一匹黄的母马,秦懋公大怒,说糊涂到连公马和母马都分不清了,伯乐却说:九方皋比我牛B啊!我的心里还有一部分念在皮相,而皮相在九方皋的眼里已经毫无意义了,他只看这匹马是不是千里马。当时的马队对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相当于“装甲部队”,而这样的例子常常被用来解释“文人画”,“文人画”的精神是放掉了皮相。由于参与中国画的这批业余人太多了,虽然没有专业的精神,但他们有另外的优势,比如说诗写得好,书法好,而书法在中国文化里一直具有特殊的意义。早在汉代,有个叫赵壹的,写过一篇文章《非草书》,当时有一批人疯狂地玩书法,讲求书法的飘逸、灵动等审美趣味,赵壹认为这个太耽误事了,不去好好地作学问而是比谁的字更好看,可见书法已经影响到一般文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
1840年,西方的快舰利炮叩开中国大门,精英分子纷纷“觉醒”,他们首先觉得是慈禧太后不好,李鸿章不好,为什么不好呢?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不好。中国画也当然在内,否则为什么打不过敌人?
康有为在戊戌变法失败后写的《万木草堂藏画》里大骂中国画误国之深,主要攻击中国画里的“四王”。“四王”肯定不是中国画里最精华的东西,比如下围棋,你想吃掉对手,肯定是选择对手最弱的地方出手,不能去攻击它一点问题都没有的地方,那样会自找倒霉。康有为他们要打倒传统文化的时候,也是找中国画最弱的地方出手,而“四王”恰恰是个很好的靶子:第一,他们在中国传统绘画里的地位不高;第二,没有生机,空有躯壳。把“四王”打倒了,中国传统的“文人画”就倒了。其实错了,中国绘画最优秀的一块恰恰不是“四王”,而这优秀的一块,人数也不会太多。
湖南有一个官员要应付官场,请齐白石去家里代笔,齐白石在他家第一次看到很多八大、石涛等人的作品,这些人都是明清以后“文人画”的大师。当时齐白石处在湖南湘潭这么个相对封闭的地区,“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他影响不是很大,受的教育也是中国传统式的,所以他会以传统的观念对待“文人画”的精华。
“四王”可能太高贵了,齐白石没有看到,再者可能也不太合他的胃口,还有他对生命的直接的感受。一个农民意味着什么?他们所知道的春夏秋冬四季不同,不是看书得来的:冬天是冷得要死的、夏天可能热得要昏过去;大马在挣扎地生出一匹小马,小马血糊糊的,十分钟后站起来了,这叫生命。这和一个城里读书的孩子感受到的东西不一样。田地里看到的青草,池塘里看到的蝌蚪、青蛙,加上他见到的八大、石涛的画,两者在心里相结合,造就了齐白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