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5月,全国第一届书法篆刻国展在沈阳展出,参展的都是大佬,看看咱的老师、师爷在不在其中。

茅盾

1 2现已获得证实的沈雁冰的笔名有98个,然而在众多笔名中“茅盾”才是他最常用的笔名,这个笔名的来源也有一个小小的故事。1927年,大革命失败,沈雁冰被迫隐居在上海,郁郁不得志的他开始用笔来宣泄心中的情感,于是创作了小说《幻灭》。小说完成后沈德鸿开始投稿,可许多的报社却不敢登他的文章。这使得他内心十分矛盾,于是他在手稿上署名“矛盾”。稿子最后交给了《小说月报》的编辑叶圣陶,叶圣陶认为小说很好,但是看了这个名字却提出了意见,认为这个名字是个哲学名词,不像一个人的名字,且“矛”不像是姓氏,并且在当时那样的环境下使用如此尖锐的笔名不太好,就自作主张在“矛”字上加了一个草字头,改作“茅盾”。沈雁冰对这一改动也很满意,以后就一直以此为笔名了。

郭沫若

3 4上世纪50年代末期,有几位日本学者来中国登泰山,沿途的风景令他们流连忘返,赞叹不已。穿红门,过万仙楼,北行一段,自然风光绝佳,盘路西侧的石壁上镌刻有“丿虫二”两字,引起日本学者的很大兴趣,他们向陪同的中国学者询问,这两个古怪的字意思是什么?还真把在场的人都难住了。

游山归来,日本学者仍追问“丿虫二”的读法和意思。于是,我国学者们便翻书查卷,多方请教专家教授,可就是得不到满意结果。后有人带着临写的这两个字找到中国科学院,请教郭沫若。郭看了这两个字,沉思片刻,提笔在“丿虫二”两个字外边各加两笔,“丿虫二”变成了“风月”。郭沫若笑道:“这两个字应读作‘风月无边’,不过是古代名士的文字游戏罢了。”

林散之

5 6林散之治学有一往无前的钻劲。他十七岁即以范仲淹名言“不及,非人也”为座右铭,并取号“三痴生”。

沈尹默

7 8“我记忆中的沈尹默是个非常和蔼可亲的人。在上海时,沈尹默常来我们家,和我们这些小孩子们玩在一起。每次看到他来,我们几个孩子都很兴奋。我和妹妹以及堂弟、表妹都相争着要坐到他的脚背上’骑马’。他总是乐呵呵地满足我们每个孩子的愿望。他的手臂力量很大,我们几个孩子还轮番吊在他的手臂上’荡秋千’呢。沈尹默除了和我们玩,还教我们背唐诗,’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一首首优美的诗歌伴随我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时光。”

丰子恺

9 10抗战前,丰子恺曾画过一个人牵着几只羊,每只羊的颈上都系着一根绳子。画好了,挂在墙上,正好被一青年农民看到了。他笑着说:“牵羊的时候,不论几只,只要用一根绳子系住带头的那一只,其余的都跟上来了。”丰子恺恍然大悟,便又重画了一张。11 12

 

潘天寿的生日,是传说中的花节,他喜欢自己是“百花生日生”。所以成名后,他往往在得意之作上盖上“百花生日生”的印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