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启功(1912-2005),姓爱新觉罗,字元白,满族,生于北京。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家、国学大师、书画家、文物鉴定家、诗人。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九三”学社顾问、国家鉴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国家博物馆顾问、西泠印社社长、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等。启功于2005年6月30日因病逝世,享年93岁。

启功是我国当代杰出的教育家、学者、书法大家。他治学严谨,为人谦和,艺德高尚,成就斐然、享誉中外。启功的书法既有深厚传统,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书法精谨秀劲,直追晋唐。行书似米芾又似董其昌,匀称,而不潦草,刚劲中含娟秀,严谨中有生动,给人一种平易近人的感觉。启功不但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书画家,他的旧体诗词亦享誉国内外诗坛,故有诗、书、画“三绝”之称。他的书画专集、诗词专集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与好评。先后赴日本、新加坡、韩国和香港、澳门举办书画展,取得了很大成功,为国际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2曾有人向启功先生请教关于写字执笔的问题,启功先生直白而言:‘没听说拿筷子还有专门的方法!怎么方便把饭菜送进嘴,就怎么夹。写字也是一样,怎么写得顺手、写得好,就怎么执笔吧。’

正确的执笔方法应当注意:一要拿稳,二要拿松,时紧时松,只要各个手指不聚在一起,不扣住掌心,使得运用时灵活自然,即可以了……一句话,执笔要自然灵活便于书写。

3古人席地而坐,左执笔管,肘与腕俱无着处。故笔在空中,可作六面行动。即前后左右,以及提按也。逮宋世既有高桌椅,肘腕贴案,不复空灵,乃有悬肘悬腕之说。肘腕平悬,则肩臂俱僵矣。如知此理,纵自贴案,而指腕不死,亦足得佳书。

4执笔如拿筷

对于执笔、运笔的方法,历代书家意见各不相同。有的竟把它说得神奇玄虚,如”龙眼法”,即三指执笔,用食指、中指的指尖放在笔管前面,拇指抵在笔管里侧,皆作弧形握住笔管,使虎口呈正圆形,像龙眼一样。若虎口变成扁形,便叫”凤眼法”。还有把手腕向里扭着,则叫”回腕法”。这样执笔,书写起来既吃力又不灵便,实在是自找别扭。传说王献之小时候执笔练字,其父王羲之在后面看,伸手去拔他的笔,没拔掉。后来一传再传,便误传为写字执笔一定要死劲用力才能写好字。

5启先生认为,对历代流传下来的一些执笔说法要做科学的分析,不要一味盲从,要敢于破除这些不正确的条条框框。绝不能用力死死握住笔管,否则写起字来转折运行就很不灵便,写出来的字,笔画必然会死硬僵直,笔画之间的轻重、快慢也不好控制,字既不自然又无变化。就像我们日常拿刀切菜、拿锯锯木材一样,如果拿得太紧太死,那是很不灵便的。只有时紧时松,才能自由操作,运用自如。又好比我们日常吃饭用筷子夹菜,首先要看准桌子上菜的位置,然后很自然地拿起筷子去夹,一夹准能夹上。在用力方面,如夹白豆腐,用力轻点;夹炒肉片,用力可以重点;而夹油炸花生米时,用力既不能太轻,也不能太重,要用巧劲。其实执笔写字与拿筷子夹菜道理一样。这是人们几十年用筷子吃饭、夹菜得出来经验和习惯,既要拿稳又要拿松,时紧时松,随其自然才能灵活。书写时注意力多用在笔画地轨道曲直、笔画之间的比例位置上,不要只注意笔画表现的形状变化。启先生反复地告诉我:你怎么样拿筷子夹菜,就怎么样执笔写字。这也是我通过几十年的实践印证了地一个非常简单而又科学的好经验。

6先生对执笔问题也有精彩的论述:

执笔要松,自指尖、手腕、肘、肩,无一处用力才好。当然松到拿不住笔、使不开笔也不行,但不要有半分“僵劲”。……悬腕悬肘等说也不必管,手无僵劲,写熟了,自己也忘了手在悬着没有。古代有一个大胡子的人,有人问他睡觉时胡子在被里被外,他原来并没注意过,经这一问,注意答案,一夜没睡着觉。用笔也是如此。

7古人论用笔有“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之说。其要旨在于运笔时能够轻松自然而无僵劲。先生之说同义。悬腕、悬肘也根据所写字的大小而定。执笔方式及悬腕、悬肘与否,本为了把字写好,不可为方法而方法。“一句话,执笔要自然灵活便于书写”。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