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横驰骤——沈曾植

沈曾植(1850—1922),浙江嘉兴人,一名增植,字子培。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任刑部主事、总理衙门章京、南昌知府等,曾主讲两湖学院。任学政时,大力推广教育,设立“存古学堂”,并参加强学会,赞助康、梁变法。辛亥革命后,仍坚持“忠清”立场,张勋复辟时被尊为“学部尚书”,事败后寓居上海。沈曾植学问渊博,他的书法在当时尤负盛名,被尊为一代草书大家。

1沈曾植可以说是清末民初书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他的书法,幼学包世臣、邓石如,以碑学为基础,植根于魏、唐且能融汇众长。沈氏有着渊博的学问,能博采诸家,超拔当世,一扫时人尊碑泥古、不敢创新的风气,在行、草方面开创了一种“生”“拙”“不稳”的奇变、险绝之美,成为开一代风气的实力派大家。沈曾植擅写章草,他的章草糅以汉隶、魏碑笔意,笔墨刚斫,屈曲古奥,以拙重为工,以生涩为妙,结构行笔具有一种不对称美。当时的书坛盛行碑学,书法家大都以篆隶为正宗,写草书者较少,擅长草书的人则更少。沈氏独辟蹊径,以碑意入章草,开前人未见之风。为人所熟知和看重的章草大家王蘧常等,都是沈曾植的学生辈。

据王蘧常先生回忆:“先生(沈曾植)作书,速度极快,笔力奇重。曾云‘作字须胆大’,执笔在手,盘旋飞舞,极其灵动,甚至笔管卧倒于纸上,厚如玉版宣亦常被打去一大片。他作书主转指,转指时最用力,要求笔笔送到。此种侧管转指之法,人所难学,如果笔力不够,笔势自转不过来,一转就偏锋。”大凡书家作书为求笔力沉着、笔势开张,都以运腕、运肘出之,而沈曾植的笔力充实于指端,更具灵变之致,所以笔锋才能随心所欲地“盘旋飞舞”。

2沈曾植在当时书名很盛,他与康有为、翁同龢、李瑞清、吴昌硕、王国维等名流均有交往,其中与康有为的友谊尤深。康有为初次上书倡言变法失败后,闭门撰写《广艺舟双楫》,即为沈的建议。有人请康有为写碑,康则以钦佩的口气,谦虚地说:“寐叟健在,某岂敢为!”可惜沈氏的书风偏于古奥,曲高和寡,虽离现代不甚久远,却已渐为时人淡忘。但随着“书法热”向深度、广度发展,沈曾植的书艺定会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

2004年上海朵云轩拍卖沈曾植行书七言联(147厘米×39厘米),估价1.5万元至2.2万元,成交价4.51万元。同年中国嘉德拍卖其行书四屏(143.5厘米×39.5厘米×4),估价2万元至3万元,成交价9.9万元。近年来,沈氏书法价位呈现上升的趋势。(附图为沈曾植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