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初期,画坛名家辈出,各个流派异彩纷呈,形成了摹古的趋势。临仿宋元各家的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被称为“四王”。其中的王翚精于山水,受董其昌、王时敏等人的影响,研摹古画达到了乱真的境地。王翚(1632-1717),字石谷,号耕烟散人、乌目山人、清晖主人、剑门樵客等,江苏常熟人。他初拜画家张珂为师,潜心研习山水画;后受王鉴赏识,被收为弟子。之后,在王鉴的举荐下,他又师从王时敏。在清初画坛上,王翚居于主流地位,从者众多。因常熟有虞山,故以他为首的一派画家被称为“虞山派”。其影响一直延续至近现代。

1王翚山水画以仿古为主。现藏于云南省博物馆的王翚《仿董源山水图》(见上图),为绢本墨笔,纵154厘米、横59厘米。画家在画面左上角自题:“宿雨初收,晓烟未泮。岁次丙寅闰月望后三日。仿北苑笔为岸翁先生。琹水王翚。”题款下钤有“王翚之印”“石谷子”两方印章。此画创作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当时王翚54岁,正处于创作的鼎盛时期,画技趋于成熟。他这一时期的作品,用笔纤细有法度,形成了固定的风格。《仿董源山水图》是王翚为朋友专门所作,用墨细致,不是一般的应酬之作。此画近景中的山冈、林壑、小桥、河流布局井然有序。中景处,几座楼阁、村舍若隐若现,在树木的环绕下,显得格外宁静。山泉顺沟壑而下,形成飞瀑,蔚为壮观。远处层峦叠嶂,主峰高耸,林木葱郁,一丘一壑都显得清秀超逸、气味隽雅。整幅作品显现出一种幽深壮阔、远岚轻烟的典雅意境。近观此作,树木林立,枝干劲挺,村舍屋宇错落,“小桥流水人家”,一派“宿雨初收,晓烟未泮”的江南山村景致。从构图上看,画家将远近、高低景物遥摄一图,使画面山峦起伏、苍郁浑厚。远岫、丛林、江渚、村舍皆随河流之势分布,疏密得当,既不拥挤,也不显得孤单零落。画面中,高远、深远、平远的景色被表现得淋漓尽致,笔墨的整洁、明润彰显出一种秀雅之气,让观赏者有身临其境、心旷神怡之感。整幅作品用笔细秀繁密,墨色浓重苍劲,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展现出无限的生机,在意境上又给人以江南山水所特有的幽深旷远、苍秀朦胧之感。

江南自古山河锦绣,草丰木茂,湖泊密布。《仿董源山水图》蕴含着浓厚的江南优雅意境,深得“董北苑”的笔意。画家运用了董源的“矶头法”,将山头分化为许多馒头状的小丘。这正是江南浅山丘陵的特点,不同于北方粗犷的荒石山,极大地丰富了画面的表现力,使得水墨淋漓的山村景色充满了浓郁的乡野情调。

王翚精于研摹古画。他所追摹的历代画家,自梁、唐、五代、宋、元至明、清多达四十余人,可谓集古往之大成。“清六家”中年龄最大、最具影响力的王时敏对王翚运笔设色之源流、构思匠心之精妙都十分欣赏。王翚自己也曾说过:“以元人笔墨,运宋人丘壑,而泽以唐人气韵,乃为大成。”同属“清六家”的花鸟画家恽寿平,与王翚同拜王时敏门下,二人遂成莫逆之交。受王时敏、王鉴的影响,恽寿平起初研习山水画,后来欣赏到王翚大量的山水画后,觉得自己遥不可及,于是另辟蹊径,开始学习花鸟画,并成为一代花鸟画大师。他曾感叹道:“此道让兄独步,格耻为天下第二手。”王翚中年时期深交的画学师友周亮工,更是盛赞王翚为“百年以来,第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