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博琴(1912-1984),号竹翁,北京大兴县人。其先祖刘铨福擅金石书画,与赵之谦友善。竹翁幼承祖训,好书画篆刻及文字之学,并问艺于叔父士彦多年,后以鬻艺为生。1956年,与陈云浩、叶恭绰、溥儒等人筹建北京书法研究社,并任教于北京师范学校、少年宫等,热心于弘扬书法艺术。1964年,中央电视台曾组织竹翁与郑诵先、康伯藩、萧琼等举办电视书法讲座。其书法四体皆精,于甲骨、钟鼎、汉魏碑版、行草均研究颇深,能作擘窠大字,自言诸体中金文最佳。治印初宗皖浙诸子,后上溯秦汉。中年力主运刀酣畅,以邓石如法开拓气格,博涉丁敬、赵之谦、吴昌硕,兼采金文、汉砖泥封,所作风格极多,刀法纯熟、一丝不苟。其白文印柔中含圆、浑重厚实;朱文印刚劲挺拔、自具风貌,深受中外名人、艺术家的好评,在京城琉璃厂享有“博琴铁笔”之誉。治石之外,尚精镌铜刻玉,据传生平治印逾万。
刘博琴曾筑君子馆砖馆于琉璃厂南的后孙公园,馆中蓄宝甚多,除法书名画以外,宋椠《婚礼备要月老新书》《紫云增修校正礼部韵略》尤为世人所重,故叶菊裳《藏书纪事诗》有诗赞云:“河间君子馆砖馆,厂肆孙公园后园。月老新书紫云韵,长歌聊为续梅村。”
1937年“七七”事变后,有人曾找到刘博琴,说是要刻一枚“润之”印章,那人一边从衣袋里取出一方石料,一边操着外埠口音说明来意:想为给远方的一位朋友送礼,特请刘先生奏刀。刘博琴跟往常一样,认真地设计印稿,并拟邓石如的刀法,大处落笔,细微之处稍加修饰,约半个小时光景就刻制了这枚印章。
时隔十余年以后,1949年底的一天,又有一个穿军装的人到琉璃厂找到刘博琴,拿出一张纸条,并取出一方明代古印,要他参照印上的字体、按纸上的要求设计一个“毛氏藏书”印章的样稿。过了几天,门口驶来一辆黑色小车,车里走出一位工作人员,他来到柜台前,客气地说:“请刘先生就治一方‘毛氏藏书’印。”同时留下了一块寿山石印料。刘博琴认真地构思设计,小心奏刀,精心刻制了一枚“毛氏藏书”的印章。此印章结体各随字势,疏密有致、虚实相生,很是端庄典雅。把相隔十数年的这两次刻印的事情联想起来,刘博琴认为他所刻的“润之”印与“毛氏藏书”印的主人当属同一个人,那就是毛泽东无疑。
刘博琴所刻的这方“毛氏藏书”印,略呈长方形,曾在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基础理论》等书籍上钤盖使用过。1953年冬,刘博琴先生又刻了一方“毛氏藏书”印,送给了毛泽东。如今,我们能见到这两方刘博琴刻制的“毛氏藏书”印,而至于“润之”印,似乎未有面世或未使用过,也许已经失传,故未能于此展示印例。
“毛氏藏书”印之一(见图一),刘博琴先生刻于1949年冬日,尺寸为2×2.5厘米,具体高度不详,现藏何处亦不详。印章朱文满实布白,文字结体恪守传统,立足于端庄方正、方圆兼顾、古拙典雅的格调。“毛”“氏”二字虽笔画简少,但布白得相当充实博大,使印面毫无空疏之感。“藏”字有意识地在许可范围内简化了一些笔画,旨在与下方的“书”字笔画相当,疏密保持协调一致,在汉印中确有这样的缪篆结体。此印印文线条含有隶书、小篆意味,粗细、大小、轻重变化不大,就像“一根线条”的“玉筋篆”—样,首尾一致,但又有别于“铁线篆”印风。“毛氏”二字刻得凝练遒劲,刀法冲切合度。“藏书”二字一如“毛氏”二字之布白与刀法,线条朴茂凝重。此印的结体与印面整体设计以及刀笔韵味方面,有着与众不同的特色。“藏”字上方一方块留白处很巧妙得体,因为有了它才使全印有了平衡、呼应感。如果说此印有什么不足,我认为是线条缺少了一些变化,起迄用刀缺少一些动作,特别是印章的边栏,刻制得较为封闭、平缓、密实,如果在“藏”字左方之边栏处与“氏”字右方之边栏处,作一点微妙的残破断缺,会使全印更加“透气”精彩。
“毛氏藏书”印之二(见图二),刘博琴先生曾亲手钤盖在有“博琴铁书”字样的印笺上,该印呈朱文田字格模式,每格刻制一字。这田字格栏,平添了诸多端庄静穆、新颖别致的韵调。印文篆法特具金文大篆意趣,颇有传统艺术特色。“毛”字全用方折,重心上移,字下留空,形成上实下虚之状。“氏”字刻制得极为巧妙,全用圆折,其曲笔不延伸到格底,在中途就作圆钩之状,而“氏”中的竖垂延到格底,与“毛”字留空处协调呼应,亦形成上实下虚之状。“藏书”二字则满实布白,为了平衡、透气,“藏”字左边边栏作残破处理,这一残破使印章顿时改观,平添了自然古朴与灵动生趣。特具匠心之处是“书”字之布白镌刻:其上部刻得宽绰满实,而下部,特别是“曰”字部首,刻得窄小紧缩,四周留出了几多空白,这样,与对角的“毛”字起到遥相呼应的作用,使全印形成了一种平衡与视觉审美调控。此印印文线条与前印完全不同,大小、轻重、长短有了诸多变化,起刀、收刀富含动作与技巧,线条显得较为凝练老到,伸展亦非常舒放自如,边栏处不仅粗细起伏变化多端,而且断连残破恰到好处,一似缶翁风貌。
此印现藏于中央档案馆,原石系一方福建山坑系列棕色寿山石,石身通体一色,下端夹带纵横不规则的褐色裂隙暗纹,上端为平刻梅花纽,整个梅花纽是自然点缀在石顶上的一小块浅灰色石质,堪称巧色巧雕,别致多趣。印石大小为2.7×2.7×8厘米,印章一侧靠右刻有纵向一行边款,内容为:“癸巳年冬博琴刻”。可知此印刻制时间为1953年冬日。从原印印面上观赏,印文结体、线条凝重拙厚,刚健挺拔,冲痕斩钉截铁,印底处理得深邃利落,收拾处亦保持着自然天趣,不失为一方有水准、有品位的好印,不失有“铁笔”之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