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华(1839—1911)原名成,字作英,亦作竹英、竹云,号胥山野史、种竹道人,一作胥山外史,室名九琴十砚斋、芙蓉庵,亦作夫蓉盦、剑胆琴心室、九琴十研楼。浙江省嘉兴人。晚清画家,与虚谷、吴昌硕、任伯年合称“清末海派四杰”。

蒲华能诗善书、擅画山水,花卉、尤爱画竹,一生勤操笔墨,画笔奔放,纵横满纸,风韵清隽。师承陈淳、徐渭、郑板桥、李(善)的风格,在传统基础创造出自己的风格。所作山水大轴或册页,虽多作山居、读书等传统题材,但构思,布局新颖,诗意盎然。笔力雄健奔放,如天马行空,善用湿笔,水墨淋漓,线条流畅凝练,柔中寓刚。

其书法用笔看似乱头粗服,逸笔草草,多不经意,但意境高古,雅逸潇洒,格调极高。

1蒲华少时家贫,其父一度在嘉兴城隍庙靠卖“保福饺”为生,幼年的蒲华在庙中做过乩童。同治三年(1864)冬,三十三岁的蒲华经历科考数次报罢、兵乱、妻丧之痛,孑身出游,初至宁波,旋入台州,在太平(今温岭)县署当幕僚。二年后弃幕,寄寓县城西明因寺鬻画自给。同治八年春返乡,应精严寺济延大和尚嘱,摹八大山人笔作竹石中堂。光绪元年(1875),蒲华客居新河,次年一度病卧五龙山下之三官堂,住持僧英迪使竹斋和尚晨昏服侍。病愈后,蒲华过着游民生活,状似游丝飘蓬,流寓甬、台、沪、杭之间,也有说法曾经来过温州,但现今也没有查到确证。这也不奇怪,即便确有其事,谁会在意一个落魄的流浪画家呢?

2光绪二十年(1894)冬,蒲华定居上海老城北登瀛里(今汉口路西藏路之间),与任伯年、吴昌硕、吴穀祥等交游。因其性情简易,生活邋遢,住处又与妓院相邻,吴昌硕作诗打趣:“蒲老竹叶大于掌,画壁古寺苍崖边。墨汁翻衣冷犹着,天涯作客才可怜。朔风鲁酒助野哭,拔剑祈地歌当筵。柴门日午扣不响,鸡犬一屋同高眠。”

3郑逸梅在《三名画家佚事》描写蒲华的画室:“沿窗设一只很大的书画桌,上面都是灰,不加拂拭整理;所用的笔也是纵横凌乱,从不收拾。”以此看来,蒲华真算得上邋遢了(其实邋遢何尝不是生活缺乏女人打理的写照?)但是他自榜居处“不染庐”,“不染”当取自 “一尘不染”、“出淤泥而不染”的意思,对照蒲华的邋遢是不是很矛盾?所以,能够解释“不染”的应该是他自况心态明净无碍。这可是一种出世脱俗的境界。

4蒲华穷困潦倒,但是热心公益,1907年江淮水灾,徐贯云发起“书画助赈会”,蒲华策划“书画助赈券”(类似兑奖券),得到民众热烈欢迎;1909年蒲华参加了高邕、杨逸发起的书画家慈善组织“豫园书画善会”。种种善举照出蒲华邋遢外衣下的菩萨心肠。

5蒲华诗书画皆精,画题全面而竹石尤著,其实他的山水顶天立地,非常大气。黄宾虹《致顾飞论画长札》说:“蒲作英用笔圆健,得之古法,山水虽粗率,已不多见。”蒲华山水总体特征多湿笔宿墨,画面湿润、粗简,气势磅礴。论者一般将蒲华山水分为三个阶段:早期(32岁至60岁)主要师法二米、元四家、文沈诸人。中期(60岁至70岁) 多借鉴四王。后期(70至80岁)山水画是中期山水画的草书化,强化书写性,接近八大、髡残,或画米家山,造型简约,笔墨粗放。6 15 14 13 12 11 10 9 8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