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北麓的灵岩寺始建于东晋,距今1600多年。此处群山环抱、岩幽叠翠,辟支高塔挺立于方山脚下,寺内千佛殿中的宋朝泥塑名扬海内,七十二名泉之白鹤泉的“镜池春晓”清莹灵动。明代文学家王世贞曾有“灵岩乃泰山背后最幽绝处,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之感叹。本节要讲的就是如何通过写生来表现灵岩寺这样一座千年名刹。

首先,把寺中最具代表性的千佛殿、辟支塔、白鹤泉、古柏树等设定为组成画面的基本要素。如何把眼前的景物按自己的审美观念重新排列和构思是本节写生的关键。(图一至图四照片为本次写生场景)

1图一

2图二

3图三

4图四

写生步骤:

1.确定千佛殿的位置、高低和殿前广场的基准视线,勾勒出高塔与大殿的呼应关系。将右边岩壁下的白鹤泉与大殿虚接,然后将大殿前的古树向左边移动一些,以与高塔形成向外扩张之势,由此确定了基本的画面构图。(见图五)

2.在此基础上,用线穿插景物之间的虚实关系,以淡墨烘托出大殿和近景白鹤泉的岩石结构。然后补上左边古树后的小树和残垣断壁的结构,把岩壁上的杂树用双钩线画出,但取势应与高塔呼应。(见图六)

3.逐步上墨细化景物之间的微妙关系,如大殿建筑的细节、树边的石牌、岩石壁上的文字、古树前面的花坛石栏及古塔的层面等,尽量在不影响线的表现力度上加染墨色。(见图七)

4.最后观察周围环境,不要把景物画得过于写实,取之二三便可。写生就是写其大意,表现重点,留有余地。然后再把树枝做一下调整,题上款识,便完成此幅写生。(见图八)

写生是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需在不断观察对象的过程中去领会。水墨技法的运用需要实践,更需要经过与大自然的耐心对话,才能实现把自然景物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思考变成点线面,继而表现于画面上。当然,写生位置也应该选在诗情画意的地方,有刻画价值的风景才可入画。总之,写生是山水画创作除对传统技法掌握外,获取创作经验与资料的最重要的手段。

5图五

6图六

7图七

8图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