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值建军89周年,小编特介绍有“党内一枝笔”之称的红军书家舒同的书法作品给各位老师欣赏。
舒同,又名舒文藻,15岁参加学生运动,1926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9月加入中国工农红军,南征北战,历任党和军队高级领导,
同时他又是著名书法家。作为职业革命家,他的书法与中国革命紧密相连;作为书法家,他的名字又与广为流传的’舒体’书法艺术连在一起。
有一次,舒同陪毛泽东游济南大明湖。舒同问:“主席,您见多识广,想必收藏了很多古人书法作品吧,能否评论一下?”毛泽东笑道:“我特别喜欢王羲之、王献之的行书帖及怀素的草书帖。对于乾隆的字,虽然到处都有,但
它有筋无骨,我不喜欢。乾隆时期提倡赵书,代表人物是张照。弘历的书法功底较深,但气格不高。那个时期风行‘馆阁体’,评价不一,有人就认为是钻进了书法的死胡同。”毛泽东这番话,使舒同大长见识,豁然开朗。
舒同的字不仅得到喜爱书法的文人的欣赏,也深受老百姓的喜爱。向舒同求字的人很多,有文人,有官员,有战士,有农民,还有车夫。什么人来找舒同写字,他都写。有一次,舒同在农村视察劳动,有个老农捧着宣纸让舒同为他写几个字。别人笑那老农,你大字不识一个,凑什么热闹呀。舒同却说:“我的字是为人民写的,人民让我写,我就写。”他挥笔为老农写
下几个大字,满足了老人的心愿。民间还流传一个“千佛抢砚”的故事:舒同在济南千佛山疗养期间,被游人认出,大家向舒同索求墨宝。舒同很客气地接待挤满屋子的人,答应让每一位满意,大家争先恐后地抢砚为他磨墨。得到舒同墨宝的人奔走相告,消息一传开,很多人闻风上山,舒同一一
满足了大家的要求。为了早点拿到字,人们开始抢砚台,拿回去晚上研墨,第二天端上山来请舒同写,有的人甚至买了砚台,在家研好墨带上山来求字。
舒同从不卖字,也没有太强的金钱观念。有一次,舒同出门坐公共汽车,上车后没钱买票,售票员要赶他下车。车上乘客认出他是大书法家舒同,抢着帮他买了票。他让那人把地址留下,好把钱还给人家。还有一次,舒同
请齐白石刻一枚印章,章刻好了,要付70元。那时候是供给制,舒同没钱,借了一圈借到70元才把钱付了。那笔欠款,他花了3个月才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