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写意花鸟画来说,“写”是技法的表现,属于共性;而“意”是画家个人的思想主张、理想追求、兴趣修养、创作理念等方面的展现,属于个性。从这个方面进行分析,可以很清楚地把握创作写意花鸟画的一般规律,即画家一方面要学习写意花鸟画的技法、精神以及花鸟的构造特点,掌握共性;另一方面要努力加强个人的思想文化修养,孜孜以求地提高自己作品的品位和格调,具备个性。为了创作出优秀的写意花鸟画作品,四川画家徐如茂从技法和修养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对中国画可谓丹心一片。可以借用唐代韩愈《进学解》中的“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来形容徐如茂创作之勤奋。

1徐如茂二十岁左右开始习画,师从方凤富、秦天柱、朱常棣等人,专攻写意花鸟画。他的作品大都主题鲜明,有着较强的时代感。其笔下的花鸟形象生动传神,画面意境耐人寻味。他敢于探索创新,积极寻求创作上的变化。其作品《阆苑风味》(见上图)以画家居住地四川阆中古城的风味特产为题材。画面下方描绘了一张厚重古旧的长方形木桌,桌上铺有一块碎花蓝染布,布上放有“阆中三绝”———张飞牛肉、白糖蒸馍和阆中醋(这三大名特产均获得过巴拿马国际大奖)。画面背景更显古色古香。青花瓷瓶中插有一株盛开着的荷花。荷花似亭亭玉立的少女,仿佛透过宣纸传出阵阵清香。荷叶宽大,翠绿欲滴,与隐于其后的荷花共同维系着画面的平衡。桌子后面的竹木窗彰显出阆中古城的独特韵味,而贴在窗户上的剪纸也为画面增添了喜庆祥和的氛围。整幅作品在古雅的背景中突出描绘了“阆中三绝”。画家在赞美家乡风味特产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浓浓的乡情和对家乡经济发展的由衷祝福。

2《忽看世界转繁华》(见上图)截取了古城一角进行描绘。画面下方是一口古井,笔墨细腻、造型优美,在显露出苍古之气的同时,亦让观者感受到画家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的感慨。古井周围已经泛黄的杂草和一片红叶烘托出画面的秋意。古井之后的古墙裂纹纵横,一股萧瑟之意油然而生。墙上停落着两只生动传神的八哥。它们啼叫着,朝同一方向观望着什么。在古墙之后散乱的树枝间,灿烂的阳光正透过枝蔓洒向院落。转头凝望的八哥和鲜亮明快的色调,展现出“忽看世界转繁华”的创作主题。整幅作品虽然描绘的是斑驳的秋景,但画家通过巧妙的设色和细腻的笔墨,使画面古韵幽幽、色调明快、意境深远,为观者带来一种积极向上的热情之感。瑞士著名画家保罗·克利曾说:“艺术并不描绘可见的东西,而是把不可见的东西创造出来。”我国宋代苏轼也说:“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艺术的魅力就在于并不告知我们答案,而是让我们自己去寻找答案。徐如茂遵从“不求形似求生韵”的创作原则,在认真描绘事物的基础上,于作品中呈现出优美的意蕴。

徐如茂有着几十年的习画经历。他在漫漫绘画之路上不断学习、探索。他师法造化,追求形神兼备的花鸟形象和清新典雅的画面意境,并努力在作品中摒弃邪、甜、俗、赖的不良习气。多年来,他一直在寻求着自我的超越,探索着花鸟画题材和技法的创新。题材的创新需要画家深入生活,努力观察身边的点滴细节,用心灵去发现生活和自然中的真、善、美。徐如茂在阆中古城生活了多年,对古城的一砖一瓦、一花一木、一人一事都倾心珍爱。他常常进行写生,将古城的一点一滴都记录在册。他有枚刻着“日课”二字的闲章,表明其笔耕不辍、孜孜以求的创作决心。在创作时,他注重意、理、法、趣的融合,遵循简洁性和叠加性原则,努力达到笔简意远的艺术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