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孔家坡西汉简

2000年湖北随州城关东北孔家坡西汉墓M8发现一批竹木简牍,内容有三种:《日书》简凡700余枚,简长33.8厘米、宽0.7至0.8厘米、厚0.1厘米,内容与睡虎地秦简《日书》接近;《历日》简凡78枚,简长26.8厘米、宽0.5至0.6厘米、厚0.1厘米,系景帝后元二年(前142年)的历日,记载了全年12个月的月朔及月大小;《告地书》木牍一枚,牍长23.4厘米、宽4.7厘米、厚1.5厘米。该墓下葬年代为景帝后元二年。

孔家坡简牍书写年代不晚于前142年,其中《告地书》应为下葬时(前142年)所书,《历日》也应为本年之物,《日书》书写时间要早些。

1孔家坡西汉简

《日书》简数量占优,代表了孔家坡简的风貌。《日书》墨字笔画粗细反差较大,尾笔粗重,含捺笔波磔。重捺笔写得柔秀而厚重,但没有磔笔的锋芒棱角,圆润笔法显得柔和甚至有飘动感,与虎溪山简写法相近。笔画间有强烈的粗细对比,重(波)笔极其普遍,几乎每一两字就有一处重粗笔或波磔笔。这在西汉前期简牍墨迹中并不多见。除捺波、大弧笔外,一些字下部的横笔也非常粗厚,如“五”“星”“生”“壬”“出”“益”“温”等字,这些横笔仅仅被重写(其形态为中间粗或左重右轻)而已,并非汉隶“蚕头燕尾”式的横画。斜向弧形尾笔并不很多,集中在“可”“死”“也”“子”等字上,它们被普遍的捺磔和重横笔夺去了以往的光芒。这表明,隶书波笔在各种笔画中分布越来越多,弧形尾笔渐渐淡出;以前尾笔向左右斜下方拉出的情况逐渐减少,波磔笔更多地向左右横向拉出,这渐近汉隶形态。其实孔家坡《日书》的上横画更具八分意味,它们不像字下部横笔那么粗厚醒目,而是轻细挺劲,却已是较典型的“蚕头燕尾”笔法,如“不”“夏”“吾”“五”“十”“居”等字的上横或中横。孔家坡《日书》的横笔多样多态,包括较成熟的“蚕头燕尾”横、字下部的粗重横、左重右轻的钉形横、灵巧的短细横、点状横等。笔画多态特征反映了西汉前期书写样式的丰富,同时也说明,隶变仍在进行中,古隶字形仍不很确定,到西汉中后期汉隶定型后,类似的笔画多态情形反而少了。

从另一方面看,孔家坡《日书》简的圆笔曲势在很大程度上仍是对秦隶写法的继承,比如“”形笔画仍不鲜见(如“月”“雨”“于”等字);横折笔基本写作“”形;“口”“日”“囗”类部首一般作“”法,而较少拆、分、断后重组。可见许多部件有待继续发展演变。

孔家坡《日书》与虎溪山简的近似处有:第一,重捺笔写法近似,都以柔和的圆笔按出,形状圆柔,不显圭角,近似于树叶形;第二,部分字下部的粗重笔画近似;第三,横笔相似;第四,部分单字极似。

孔家坡《告地书》木牍正背两面书写,背面文字最后有“定手”字样,简牍整理者称:“定,人名,简文‘定手’,是承办文件官员的签署。”此处的“定手”与谢家桥《告地书》牍上的“戴手”性质略同,“落款”大抵都属虚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