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楼西汉简书面貌多样,用笔或圆润或方挺。方直笔触类末笔波磔极度夸张、直尖凌厉、右向劲拉,常冲出牍面以外。这与虎溪山简相似,当然两者的波磔形象完全不同。
有纪年的一批简写法也各异。《五年九月丙辰朔壬申》简较《爰书》类简多一些古隶笔法,如“曰”“百”“四”“月”的横折部以及较多的“)”形线段;简中捺磔体形大而圆润、富于装饰味。《九月丁卯》《五年九月丙辰朔壬申》中的合文法相同(如“九月”),像是一人所书,然字迹仍有分别,前者波磔出锋凌厉,字形纵长,斜向长笔不少,后者大体反之。《五年九月丙辰朔丁丑》简则属草体,异于前两简。这批历朔简自“四年”记至“九年”,应为这六年间(前125年—前120年)当年所记,时间相近;上举三简同为“五年”(前124年)所记,然而书风有别,更存在分书化、隶变程度上的差异。此外,整部走马楼简除了主流的横向大波磔外,仍有一些左右斜下向长笔,乃古隶形体之存留。可见西汉前中期隶变进程一直存有不同步现象,反映于简牍墨字上,则不仅呈现了书写风格的差异,也有(因分书化程度不一造成的)字形上的古、新之别。即便到了北大汉简、定县汉简的时代(武、宣间),在社会书写中这种差异依然存有。
(二)走马楼西汉简的草书
走马楼西汉简有一部分是草体,如《五年九月丙辰朔丁丑》简。该简墨书笔圆字圆,弧形线段占据优势,方棱芒角类笔触很少,结构非常约省精简,笔画尽量缩短,或简化为“点笔”,如“行”“都”“今”“长沙”“下属”等字精减为以点笔为主的结构。从《五年九月丙辰朔丁丑》简可以窥见西汉前中期实用草写的一个侧面,这种写法或可称为“汉代简约草书”,其特点是结构精简、松散,少有波磔类笔画,不太注重细节表现,多为圆笔曲势,右弧形笔画“)”居主导笔势,一切以快捷实用为指归。
此外,《五年九月丙辰朔丁丑》简用笔圆润滞重,不含棱角。令人想起后来魏晋时期的一些草书,如陆机《平复帖》、西北出土(西晋十六国)残纸草书等,它们的用笔圆润钝滞厚重(就像秃笔所为)。《五年九月丙辰朔丁丑》亦属类似写法的墨迹。
(三)单简两行书写与简牍行款
走马楼西汉简多为单简两行墨字,又分长简(46厘米)、短简(23厘米)两种,宽均为1.8至2.1厘米,为一般竹简宽度的2至3倍。两行书写的单简(宽型木牍不算)在面世的西汉前期简中不多见,为研究前汉简牍书写格式及简牍形制等提供了实物参考。类似的较宽简还有广州南越国木简,其简长约25、宽1.7至2.4厘米,宽度与走马楼西汉简相当,除一简书两行半字外,其余皆单行文字。这类宽简一般一简记一事,这与宽幅木牍用法略同。走马楼西汉简布字均匀,纵行字间距约半字到一字,横向字间距约三分之一字到一字间。因大多为行政文书,简文书写、行款布局相对规范、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