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世昌作绢本浅设色,纵245厘米,横381.5厘米,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王世昌(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字时雍(又作畴雍),号历山,山东济南人。成化丙午(1486),与吴伟同时被征,供职画院。嘉靖二十年(1541),李开先完成了品评明人绘画的《中麓画品》,其中对王世昌作了这样的评价:“王世昌如释子衲衣,颇有绮数寸,然实拙工耳。”而此书所录画家,皆以盖棺定论为原则,故此时王世昌已去世。

2《山水图》局部之一

王世昌工山水、人物,画法出于院体浙派。山水笔墨苍劲雄浑;人物用笔劲健,骨力凝重,造型生动。传世作品有《高士访隐图》《高士吟秋图》《山水图》《松荫书屋图》等。

此幅《山水图》为巨幅的诗意画。画面右上方题款为:“嘉靖乙丑(1529)菊月望后(农历九月十五日后)。王时雍作。”又钤朱文印“历山”。画面是画家依据东晋陶渊明的名篇《归去来辞》来描绘的。画中主人翁为头戴斗笠的年长文士,他与随从分别骑着马和驴,从远方归来。远处的渡口,还有人影在晃动。此时,童子早已从屋里出来,立于门口,挥手迎接。一个“归来”的场景生动细致地呈现在观者眼前。此作与王世昌的另一幅山水画《俯瞰激湍图》为姊妹篇。两者的主题都与《归去来辞》有关,尺寸相仿,表现手段与绘画语言也是一模一样。因而可以推知,这两幅画是画家在同一时期制作的成套作品。从画幅尺寸判断,这套作品也许在宫廷中充当屏风的作用。

3《山水图》局部之二

王世昌的画风十分接近弘治宫廷画家钟礼、王谔等人。他们的风格主要以斧劈皴技法来描绘巨石的质地与纹理,以劲拔的笔线勾枝点叶,并用疏朗的构图营造诗意的画面。他们从浙派独有的笔墨气质出发,各自抓住某一点加以发挥,各有偏向,都成为浙派后期的名家。